林小清

文章51 阅读量976496

简介:住院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皮肤科

当皮肤科医生恋上“互联网+”

2 18777 1年前

  当皮肤科医生恋上“互联网+”

  

  2011年,我注册了属于自己的新浪微博,2013年开始经营微博。2016年,我不甘于一辈子只是一个只懂得看门诊、会做些手术治疗的皮肤科小医生,看着诸多医疗界前辈们在互联网中的“功成名就”,我便在心里暗暗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多写科普文章,运用自身所学,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但是说的容易,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如何打开一个突破口,成为摆在我面前一个迫在眉睫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几经思索,并通过与几位前辈的沟通,我从中悟得其法——那就是将“已有的现实”搬上“网络”。工作几年来,我遇上很多皮肤病的患者,其中不乏一些疑难杂症。最让我感到欣慰的,莫过于帮助一些长期受到皮肤病困扰却始终没有对症治疗的患者脱离了疾病的折磨,虽然当被确诊时已经是癌症的晚期,但能让患者在生命消逝前获得些许的安详,却也不负了这一身圣洁的白衣。我将过去曾经面诊过的每个病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规整,并针对在日常门诊中患者提出过的或者可能想知道的同类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自问自答式的解说”,最后形成一篇篇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科普文章。第一篇科普文章一经发出,便为我引来了许多异地专程前来找我面诊的患者。不得不说,这项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我愿意做这方面的网络问询呢?

  首先,不同于内外科相关专科疾病,皮肤疾病不需要深度的检查就可以确诊,医生只需根据一张拍摄清晰的照片获取第一手资料来源,再通过向患者询问针对性的问题,便可以拿出具体的治疗方案,而很多患者因为皮肤疾患的外显性,不愿意出门当面就诊。这促使很多患者由线下来到线上,为网络问询留下了一个有待发展的空间。

  其次,患病人群的特殊性和疾病的隐私性促使更多患者选择了网络诊疗。皮肤疾病多发生于“弱势群体”,即老人,小孩,女性,当然也不乏一些男性患者。年轻人是主要的网路玩家,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整天忙于工作,几种因素的促成下,使这部分人群成了互联网上的常客,也成为网络医疗问询的主要来源。

  第三,皮肤病具有一定的节令性,这使得我并不担心因为寒冬的到来而写不出科普。通过一系列科普文章的发表,使我逐渐在网络群体中树立了一定的口碑,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后来,我开始进驻不同的医疗问诊APP,应用多种方式持续进行网络科普和疾病诊治,让我的网络问询事业风生水起。

  迄今为止,我为上千例来自全国各地的皮肤病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意见,帮助数万不方便面诊的患者实现了“足不出户,药到病除”的微小愿望。

  回顾这一年多来的网路历程,我感触颇深。首先,皮肤科医生不是靠“三素”(激素、维生素、抗生素)就可以当好的。其二,互联网必然可以为成为医生口碑建立的加速器。有了这个加速器,医生的技术才可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其三,互联网+医疗,想说爱你不容易。蓝图看起来很美,但也需要绘图者悉心呵护与经营,才能不负了这万千的受众。

  以上是我本人这两年针对皮肤科疾病的做的一些互联网医疗工作。我的这些经验表明,互联网确实是个好东西。在如今这个年代里,你不用互联网,你真的就亏了。

  当皮肤科医生恋上“互联网+”,同样其他科室的医生也可以恋上“互联网+”,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医生加入互联网,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我在互联网里等着您的到来,请加入我们吧!

  作者:@皮肤科医生林小清

   2009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参加工作。在著名皮肤病专家施秀明、程波等教授指导和培养下,熟练掌握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人的诊疗,尤擅长(1)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湿疹;(2)面部皮肤病:痤疮、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3)真菌性皮肤病: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4)性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曾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内外专业性的学术性刊物。为中国医师学会会员。

  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