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芳

文章35 阅读量768493

简介: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

为什么检查单都显示正常 我还是不舒服?

29 45923 1年前

  周二上午门诊,新来了一个病人,45岁的中年女性,拿着一大叠的化验单,一坐下就叨叨开了“医生,你看我做了这么多的检查,啥都正常,原来的医生都说我很健康啊!可是我怎么觉着哪都不舒服呢?我失眠、脖子酸痛,月经量也很少,我这能叫健康吗?这需要治吗?这中医能治吗?”

  这一堆的问题猛地砸过来,的确让我愣了一下。是啊,她真的健康吗?抽血化验所有指标都正常就意味着你很健康?未必!

抽血-尿检-检查单.jpg

  中西医“健康”各有标准 但内涵归一

  现代医学对于健康有这么一个定义,“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并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定义了十项标准: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 精神状态正常。没有抑郁,焦虑,恐惧发作等症状。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由上可见,西医的健康标准实际包含了躯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

  而中医对健康的定义虽无直接的描述,但其实可高度概括为“阴平阳秘”,这当然是一中医术语,指的是一身的阴阳和谐无偏,外化为我们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把握的就是八个字:能吃、能喝、能拉、能睡

  仔细想想,是不是如此?能吃、能喝、能拉反映的是脾胃运化升降正常,能睡则说明气行无碍、阴阳出入如常。一身气机升降出入都正常,情志不郁,自然身体就没有疾病之虞了。可见中医重视的不是客观指标,而是人的自我感受和气机的变化。

   由此可看出,中医和西医对健康的定义虽表述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但当下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包括很多西医医生都仅把躯体的指标当成健康的唯一判定标准,认为健康就是“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既然检查指标正常,即使人很不舒服了,他也认为你是健康的,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这又何尝不是这些医生根本不会治“检查结果完全异常的病”的托词?抽血化验所有指标都正常就意味着你很健康?未必!

  检验检查能评价一切健康指标吗?

  有人说,这几十年来西医其实没有什么实质的进步,进步的其实是生物科技、军事科技。的确如此,CT、高排CT、MRI、PET-CT,各种高精尖的检查手段层出不穷,耗费越来越贵,医者也越来越依赖设备的更新和检查结果。

   但检验检查能评价一切健康指标吗?答案毫无疑问是“不能”!“人力有所穷”,例如现有的检查设备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有形”病变的早期损害的判定就完全无能为力。这时候西医对有着明确症状的病人或冠以笼统的“综合征”,或干脆说句“你没病,要看去看中医吧”便一推了之。

  因此,诸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模棱两可的诊断满天飞,于是反复胸闷痛但冠脉造影阴性的病人来我们中医院看病了,高血压病的病人血压控制了但症状完全没有缓解的也来了,肺部感染的病人使用抗生素后炎症吸收了、血象也正常了但高热却不退的也来了,天天失眠痛苦万分安眠药不管用的也来了,鼻咽癌乳腺癌放化疗术后很快复发的也来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客观指标基本正常或已恢复正常了,但症状并没有有效缓解。

  为什么如此?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医查的是形,中医查的却是气,治的也是气,调理的还是气。从这个角度说,中医有其更高明之处。

   但人们总是容易被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观念所蒙蔽,不知道世间事往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而因为对气的存在和变化的检测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手段;而脉之外候就是人体一身之气的外在表现,所以高明的中医师可以做到“三指明天下”,通过舌脉象等外候精准的把握体内的异常变化,而那时候所有检查都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因而从表面看起来,你就是没有疾病的,你就是健康的。殊不知,万病皆为渐之积,等检查能发现异常时已经代表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了,这也正是癌症为什么一发现多是晚期的原因所在。

  很遗憾的是,太多人只相信看得见的结果,对检验报告中的任何向上向下的箭头或术语都紧张万分,却绝不相信中医气的存在。因此当有人拿着心电图的报告紧张告诉我“医生,报告说我是窦性心律!”时,我笑了!千万请记住,检查正 常不代表一定健康,检查有异常也不一定就不健康;抽血化验所有指标都正常就意味着你很健康?未必!

  生理健康 更要心理健康。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研究逐渐从宏观步入微观,并已进入分子水平,这样使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观念,即认为人体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疾病则是某一部件出现故障和失灵,医生的工作就是修补和完善。

   值得幸运的是,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指出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这无疑是一个医学史上重要的进步。

  遗憾的是,这种思维模式真正落实到医学临床仍有长远的距离,因此我们随处可见到诸如医生与病人交流花2分钟,读片和看报告花2小时、早上查房花2分钟,讨论手术方案花2小时,认报告不认人等奇怪的现象;而中医尤其是经典中医,在思维模式具备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始终强调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一切以恢复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状态为目标。这从它的上工治未病、扶正以驱邪、情志治病、饮食治病等诊疗思想,以及十问歌、察色按脉、中药治病、说病等诊疗方法,均可窥见一斑。

  治未病还是治末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有人问扁鹊,先生兄弟三人,皆以医为业,何以独先生扬名于世?扁鹊叹曰:“长兄治未病者也,教导邻里,顺才四时,调寒暄,节喜怒,和五味,故其乡邻无病,亦不知长兄为医;仲兄为医,走千家,访邻里,凡病之初起即治之,随手而瘥,无人知其能。唯扁鹊无能,游诸国以医为业,治验之例由世人等下愚传扬,致使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哀哉!”

  神医扁鹊不以出名为喜,反以治末病为悲,可见数千年来追求“治未病”的思想多么深入人心。可当下呢,世人宁愿笃信西医高明无比,也不相信中医的以简驭繁。却不知中西各有所长,中医擅长“治未病”,西医则擅长“治末病”。

   无论是患者还是西医的大夫,都是热衷于各种复杂的检查,抽血或机器,无创或有创。若结果阳性还好说,西医可以下个诊断,若结果阴性则心中恍惚,感觉有病,就是无从定论。殊不知就算明确了诊断,也多数已是疾病进入了第二甚至第三个阶段了,更别说很多病根据就很难绝对明确诊断了。

  例如世人皆知的感冒,西医明确绝大部分是病毒引起的,但能查出是哪种病毒或哪几种病毒吗?不能。能有直接有效的干预办法吗?没有。而中医却无需在意具体是何病原体的侵袭,只需辨识正邪的关系、目前疾病的六经定位,便可顺其自然、扶正祛邪,药简而效宏。这一点西医也是表示认同的。

  我们科最有意思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反复发烧的病人在某三甲西医院住院全方位检查(PET-CT都做了),诊断仍无法明确,多轮抗生素、激素治疗均无效,反复高热煎熬了28天后转入我科,仅用3味中药的一个经方两天即完全退烧,一周出院。出院时病人一口气送了我们四面锦旗!抽血化验所有指标都正常就意味着你很健康?未必!

  经典中医 与你一起守护健康

  最近的人民日报记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的确,当今世界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

   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经典中医便是这善于筑坝的清醒者。

  我们强调“治未病”理念,不仅重视养生保健,也要求在疾病的极早期便进行干预,从而截断病势,防微杜渐;

  我们推崇“时时固护正气”、“扶正以驱邪”,不赞成对所有的疾病一味攻伐、对抗,强烈反对滥用抗生素和激素;

  我们倡导“三分治、七分养”的治疗理念,强调中医的治疗是帮助、是调谐,而不是替代,病人的遵从医嘱,调畅情志,合理饮食更加重要;

  强调治病更重要的目标不在当下的症状,甚至诊断,而是真正托邪出表,挖出病根,去除病源,恢复人体的阴平阳秘、一气周流。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