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征

文章13 阅读量1091400

简介: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心

耳聋了怎么办,能治好吗?

89994 1年前

  经常有朋友咨询这样的问题:“耳聋了怎么办,能治好吗?”。耳聋,又称听力下降、听力障碍、重听,是常见的耳科疾病。在从刚出生的婴儿到青壮年、老年人都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耳聋。当前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性聋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然而耳聋背后的问题非常复杂,绝非一句话能说清楚。因此,为了回答朋友们的咨询,我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中老年人-男-女-夫妻-睡觉-打鼾-失眠_25537370_xxl.jpg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耳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递,被耳廓(树立在双侧头部的外耳部分)收集并经外耳道向鼓膜(耳膜)方向前行,这是外耳对声音的收集传递功能。

  声波继续前行震动中耳的鼓膜,引起鼓膜以及与之相连的三块听小骨振动,这个过程中鼓膜的增压和听骨的杠杆作用还会放大声波振动能量,这就是中耳的传声增压功能。

  听小骨链末端的结构叫镫骨底板,像一个活塞与内耳的卵圆窗相连,从外耳传来的振动就通过镫骨底板的活塞运动传入内耳的耳蜗,震荡耳蜗里的淋巴液,进而推动耳蜗基底膜产生行波振动。耳蜗基底膜上分布有大约3500个内毛细胞和12000个外毛细胞以及大量支持细胞构成的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通过螺旋器毛细胞的换能作用,声波的机械振动能量转变为生物电能,这个过程就是内耳对声音的感受过程,又称感音过程。

  内耳转换后的电能经听神经、脑干向大脑中枢传输,最终形成听觉,这是神经的传导过程。

  了解了人耳的结构以及听声的过程,就很容易理解耳聋是如何分类的了。

  根据病变产生的部位,耳聋一般可分成三种类型:传导性聋、感音性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

  传导性聋主要指外耳、中耳传音结构发生病变,声音传入内耳发生障碍,例如,耵聍栓塞、鼓室积液、鼓膜穿孔或(和)听骨链破坏、外耳道闭锁、先天性听骨畸形等所致的耳聋。大部分的传导性聋可以通过外科处置或手术等治疗手段来恢复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因此,对于“传导性耳聋能不能治疗?”这样的问题,我给您的解答是:传导性耳聋由耳部的疾病产生,通常只要能治疗好耳部的情况,传导性耳聋就有望重新恢复失去的听力。一般来讲,传导性耳聋的听阈不会超过60dB,属于中度听力损失范围。

  感音性神经性聋是老百姓通常讲的“神经性耳聋”,事实上这类耳聋包括两种情况:内耳受损导致的感音性聋和听神经受损导致的神经性聋。感音性聋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耳蜗,这种耳聋不能将声波的机械振动能量转化为神经信号;而神经性聋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耳蜗后的听神经或脑干等中枢传导途径,这部分发生障碍不能将神经信号传入到大脑。常见感音神经性聋有:先天性聋、老年性聋、耳毒性药物聋、噪声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听神经瘤等。一般来讲,无论是耳蜗还是蜗后神经损伤导致的耳聋,往往产生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除了部分突发性耳聋能通过及时的药物治疗获得恢复外,对于绝大部分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但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治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解答是:针对感音神经性聋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骨锚式助听器等方式进行听力补偿,这些都是治疗耳聋、重获听力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第三种耳聋是混合性聋,这是听觉系统的传音部分和感音神经部分同时受损,常见于如病史长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晚期、爆震性聋等。治疗策略方面需要按照前面介绍的,针对传导性部分的听力损失和感音性神经听力损失的两个方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讲到这里,很多病友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回答,觉得不能用药物治疗的感音神经性聋就是不治之症,不能接受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等选项。有些病友,尤其是老年患者还会轻信一些虚假广告、“病急乱投医”被一些所谓“包治耳聋的灵丹妙药”骗取钱财,还耽误了康复时机。

  其实病友们需要转变“治病就是要吃药”这样的陈旧观念,现代听觉康复技术的发展已经为耳聋的治疗提供了很多有效手段。通过这些方法,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有望重新建立言语交流的能力、重返社会与工作岗位。

  另外,对于耳聋的治疗固然重要,如何防止听力损伤更值得重视。我给大家的防聋建议有: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避免噪声和强声对耳朵的伤害,尤其注意长时间的噪声和入耳式耳机高音量导致的听力损伤;

  防止耳毒性药物对内耳的伤害,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是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充分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舒缓工作和学习压力;

  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重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作者文章推荐更多>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