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皮炎是一种因钩虫幼虫侵入人体皮肤而引发的寄生虫感染性皮肤病,主要累及与污染土壤直接接触的部位,若未及时干预,钩虫幼虫还可能进一步移行至人体其他器官,引发全身性症状。

钩虫皮炎主要由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的丝状蚴感染所致。钩虫虫卵在温暖、潮湿、荫蔽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环境中,经一段时间的孵化,会发育为具有感染能力的丝状蚴。当人体皮肤接触含有丝状蚴的土壤时,这些幼虫可侵入人体,引发皮炎。钩虫皮炎的症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特征性。在丝状蚴侵入皮肤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接触部位首先出现针刺、烧灼及瘙痒感,随后局部皮肤出现充血性斑点或丘疹,常见于足趾、手指间、足背、手背等与土壤密切接触的部位。若钩虫幼虫未被及时清除,部分可钻入淋巴管或小血管,随血液循环移行至肺部,引发肺部炎症。
针对钩虫皮炎的治疗,局部治疗方面,在幼虫刚侵入皮肤时,可采用物理驱虫方法,如使用热水间歇性浸泡患处,利用高温杀死幼虫;也可遵医嘱外用复方甲苯咪唑乳膏、氢化可的松软膏等药物,抑制幼虫活动并减轻炎症反应。若出现继发感染,需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如头孢,进行抗感染治疗。
针对钩虫皮炎的人群,应及时就医。同时,在农业劳作或接触土壤时,应穿戴手套、胶鞋、长袖衣物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土壤;尽量避免在清晨、雨后等土壤湿度大且钩虫幼虫活跃的时段进行田间作业,以免引起感染。
2025-05-14浏览0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