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并发感染的风险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皮炎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自身护理情况及身体状态密切相关。总体来说,皮炎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感染风险会比健康人群高,但通过科学护理可有效降低风险,无需过度恐慌。

1、皮炎患者易并发感染的核心原因是皮肤屏障受损。正常皮肤的角质层能像 “保护层” 一样抵御外界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入侵,而皮炎发作时,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干燥、脱屑甚至渗液、破损等症状,这意味着皮肤屏障已出现漏洞。病原体很容易通过这些 “漏洞” 进入皮肤内部,引发感染。比如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长期处于敏感、破损状态,就比接触性皮炎(症状较轻且及时处理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2、不同情况会显著影响感染风险高低。从皮炎本身来看,症状越重、病程越长,感染风险越高:若皮炎仅表现为轻微红斑、瘙痒,无皮肤破损,感染风险较低(通常低于 10%);但若是重度皮炎,出现大面积皮肤渗液、糜烂、结痂,或因剧烈抓挠导致皮肤破损,感染风险会大幅上升(可能超过 30%),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细菌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现为脓疱、脓性渗液)和真菌性感染(如念珠菌感染,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白色鳞屑)。从患者自身来看,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因皮肤修复能力弱或抵抗力差,感染风险也会比健康成年人更高。
3、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需重点避免。一是频繁抓挠患处,抓挠不仅会加重皮肤破损,还会将手上的细菌带到破损皮肤处,直接增加感染概率;二是使用刺激性护理产品,如含酒精、香料的肥皂、药膏,或频繁用热水烫洗皮肤,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降低皮肤抵抗力;三是未及时治疗皮炎,任由症状加重,皮肤长期处于受损状态,会给病原体持续入侵的机会。此外,潮湿闷热的环境也可能促进细菌、真菌滋生,间接提高感染风险。
4、做好这几点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首先,积极治疗皮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的外用药物(如温和的抗炎药膏)控制症状,避免病情加重;其次,加强皮肤护理,用温水清洁皮肤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同时修剪指甲、戴手套(尤其夜间),减少抓挠对皮肤的损伤;最后,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清洁,衣物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材质,避免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若发现皮炎部位出现脓疱、脓性渗液、疼痛加剧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及时处理感染。
皮炎并发感染的风险因人而异,核心取决于皮肤屏障受损程度和护理情况。轻度皮炎且护理得当者,感染风险较低;重度皮炎或护理不当者,风险会明显升高。只要积极治疗皮炎、做好皮肤保护、避免高危行为,就能有效降低感染概率,无需因担心感染而过度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