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深呼吸、叹气,或是突然憋气时,难免会担心是不是呼吸系统出了问题。但如果孩子同时有眨眼、耸肩等不自主动作,就需要留意 —— 这类看似的呼吸异常,可能和抽动症有关。简单来说,儿童出现抽动症,确实可能伴随呼吸异常的表现,不过这种异常并非由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引起,而是抽动症的症状之一,需要结合孩子的整体表现仔细分辨,避免误判或过度焦虑。

从抽动症可能引发的呼吸相关表现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呼吸相关的发声抽动:比如孩子会不自主地 “深呼吸”“叹气”“清嗓子”,或者发出 “哼”“哈” 等无意义的声音,这些动作看似是呼吸节奏紊乱,其实是喉咙、鼻腔或胸腔肌肉的不自主抽动导致的。比如有的孩子会频繁 “吸鼻子”,不是因为鼻塞,而是控制呼吸的肌肉突然抽动;还有的孩子会突然 “憋气” 几秒,之后又快速呼气,这也是抽动症常见的呼吸相关表现。
另一类是肢体抽动间接影响呼吸:比如孩子频繁耸肩、挺胸,或者扭动身体,这些肢体动作可能会暂时打乱正常的呼吸节奏,让家长误以为是呼吸本身出了问题,但只要抽动动作停止,呼吸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区分抽动症引发的 “假性呼吸异常” 和真正的呼吸道疾病。如果是抽动症导致的,呼吸异常通常是阵发性的,比如突然出现、持续几分钟后消失,而且孩子没有咳嗽、咳痰、胸闷、发烧等症状,在专注玩游戏、看动画片时,这类呼吸异常会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但如果是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呼吸异常会持续存在,可能伴随喘息、呼吸急促,运动后会加重,休息后也难以缓解,需要通过听诊、胸片等检查才能确诊。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疑似呼吸异常的表现,建议先观察两点:
一是看呼吸异常是否和抽动动作(如耸肩、清嗓子)同时出现;
二是看孩子是否有其他身体不适。如果确定和抽动症相关,可以这样应对:首先避免过度关注,家长越盯着孩子的呼吸动作,孩子可能越紧张,抽动反而更频繁,不如装作没看见,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其次帮孩子转移注意力,比如发现孩子开始频繁深呼吸时,主动邀请他玩玩具、读绘本,用有趣的事让他忘记抽动;如果呼吸相关的抽动频繁出现,影响孩子吃饭、睡觉,就需要带孩子去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通过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帮助孩子减少抽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缓解症状。
总之,抽动症可能让孩子出现看似呼吸异常的表现,但大多是抽动动作引发的暂时现象,不是真正的呼吸系统疾病。家长只要学会区分、科学应对,避免过度焦虑,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