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的症状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1、幼儿期(常见于3-6岁):症状简单,多发于头面部。在这个初始阶段,孩子的抽动通常比较单一和局限。表现为快速的、简单的动作,例如不自觉地眨眼、耸鼻子、歪嘴或摇头。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坏习惯或眼睛过敏,且可能时好时坏,反复波动。
2、学龄期(常见于7-12岁):症状复杂化,并可能出现发声性抽动。此时期是抽动症状的高发和加重阶段。运动性抽动会从头部向四肢、躯干发展,出现诸如甩胳膊、踢腿、扭动身体或跳跃等更复杂的组合动作。更显著的特点是,很多孩子开始出现清嗓子、干咳、发出“吭吭”声或动物叫声等发声性抽动。由于症状引人注目,孩子在此阶段容易面临同伴嘲笑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3、青春期(常见于13岁以后):症状趋于缓和或转化。进入青春期后,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患儿抽动症状会显著减轻或完全消失。另一部分患儿则可能持续,但表现形式可能发生变化,例如由明显的动作转化为不易察觉的腹部肌肉紧张或感觉性抽动(身体局部有不适感)。同时,共患问题如强迫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变得更为突出,需要家长给予更多关注。
了解抽动症在不同年龄的特点,有助于家长更准确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减少误解和焦虑。当发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寻求儿童神经科或行为发育科医生的专业评估与指导,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各发展阶段的最佳方式。
2025-09-3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