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假说是目前解释精神分裂症症状成因最主流和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理论之一。该假说并非指大脑简单地缺乏或拥有过多多巴胺,而是强调其功能失调,即在大脑不同区域存在着精细且失衡的调节问题。

1、中脑边缘系统通路:“油门”过度活跃这条通路常被称为大脑的“奖赏通路”。假说认为,此通路中的多巴胺信号功能过度活跃,好比汽车的油门被卡住。这种过度的信号传递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密切相关,它可能导致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失控,从而产生与现实不符的感知和信念,例如幻觉(如幻听)和妄想(如被监视感)。
2、中脑皮层通路:“油门”动力不足与前一条通路相反,这条通向大脑前额叶皮质的通路则可能出现多巴胺功能低下。前额叶皮质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计划、决策和动力。此处的多巴胺信号减弱,如同油门动力不足,直接导致了“阴性症状”。患者可能表现出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意志减退(缺乏动力)和社交退缩。
3、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佐证多巴胺假说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药物治疗。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其核心机制正是通过阻断大脑中特定部位的多巴胺受体,来降低过度活跃的多巴胺信号。这些药物能有效缓解幻觉和妄想,从反面印证了多巴胺在阳性症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多巴胺假说为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复杂症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生物学框架,并直接指导了药物研发。然而,它并非故事的的全部,当前研究认为谷氨酸系统、遗传因素等也深度参与其中。将多巴胺失衡视为精神分裂症核心病理环节之一,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症状的起源及药物起效的原理,从而更科学地看待这一疾病。
2025-10-17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