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勃起功能障碍)的自我诊断,核心是通过 “勃起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影响因素” 三方面综合评估,结合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量表自测,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勃起功能异常,而非直接确诊疾病,最终需结合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

1.从核心维度开展基础评估
自我诊断需重点观察三个关键维度:
一是勃起硬度与持续时间,在性刺激(视觉、触觉或心理唤起)下,若勃起硬度无法达到 “能插入阴道”(类似去皮香蕉硬度),或插入后 1 分钟内即疲软,需警惕异常;
二是症状持续时间,偶尔 1-2 次勃起不佳(如疲劳、饮酒后)无需担心,但若连续 3 个月以上,每次性生活均出现勃起困难、硬度不足或中途疲软,需进一步评估;
三是晨勃与夜间勃起情况,若晨勃(早晨醒来时的勃起)明显减少或消失,夜间无自主勃起,可能提示存在器质性问题(如血管、神经异常),若晨勃正常仅性生活时勃起不佳,多与心理因素相关。
2.借助 IIEF-5 量表进行量化自测
IIEF-5 量表是临床常用的自我评估工具,共 5 个问题,涵盖勃起信心、勃起硬度、维持勃起能力、插入成功率及性生活满意度,每个问题按 0-5 分评分,满分 25 分。自测时需如实回答近 3 个月情况:如 “对获得勃起的信心”,“几乎总是有信心” 得 5 分,“几乎没有信心” 得 0 分;“勃起硬度足以插入阴道”,“几乎总是能” 得 5 分,“几乎不能” 得 0 分。评分后按标准判断:22-25 分为正常,17-21 分为轻度阳痿,12-16 分为中度,8-11 分为重度,低于 7 分为极重度。自测时需注意:需在安静状态下独立完成,避免受他人干扰,且需基于 “近 3 个月平均情况” 评分,避免因单次体验偏差导致结果失真。
3.规避误区与科学决策
自我诊断时需警惕两大误区:
一是 “以单次表现定结论”,将偶尔疲劳、焦虑导致的勃起不佳归为阳痿,引发过度焦虑,反而加重症状;
二是 “忽视晨勃与夜间勃起”,仅关注性生活时表现,遗漏器质性问题信号(如晨勃消失可能提示血管病变)。
决策时需遵循 “先自测再就医” 原则:若自测正常但仍有担忧,可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减少熬夜)观察 1-2 个月;若自测为轻度且晨勃正常,可先通过心理调节(如缓解压力、与伴侣沟通)改善;若自测为中度及以上,或伴随晨勃消失、性欲减退、腰酸背痛,需及时就医,通过阴茎血流超声、激素检测等排查病因,避免因自我诊断延误治疗。
阳痿的自我诊断是初步筛查手段,目的是帮助发现潜在问题而非替代专业诊断。通过多维度评估与量表自测明确初步情况后,结合自身症状决定是否就医,既能避免过度恐慌,也能及时捕捉健康信号,为后续针对性干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