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患者与人社交时很容易出现紧张情绪,这种紧张并非单纯的 “内向害羞”,而是与抑郁症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下降、社交信心受损密切相关,尤其在社交场景中易被放大,具体可从三方面理解:

一是自我否定引发 “怕出错” 的紧张。抑郁症患者常伴随低自我价值感,认为 “自己没价值”“没人愿意和我交流”,社交时会过度担心 “说错话、做错事”,比如害怕自己的低落情绪影响他人,或担心因反应迟钝被嘲笑,这种对 “负面结果的预设” 会直接引发紧张,表现为说话结巴、不敢眼神交流,甚至刻意回避社交。
二是社交能力暂时减退加剧紧张。抑郁症会导致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在社交中可能难以快速理解他人话语、无法及时回应,或跟不上聊天节奏,这种 “力不从心” 会让其产生 “我搞砸了” 的焦虑,进而加重紧张;比如朋友聊起开心的事,患者却因情绪低落无法共情,担心被察觉异常,陷入 “想参与却做不到” 的紧张困境。
三是对负面评价的过度敏感放大紧张。抑郁患者对他人的表情、语气格外敏感,容易将中性反馈(如对方低头玩手机)解读为 “不喜欢自己”,或把轻微的负面评价(如 “你今天话很少”)过度归因于 “自己不好”,这种敏感会让社交中的微小波动都转化为紧张,形成 “紧张→表现不佳→更紧张” 的循环。
若抑郁患者社交时频繁紧张,可尝试 “低压力社交”:从短时间、熟悉的人开始(如和家人每天聊 10 分钟日常),逐步适应;社交前提前约定轻松话题(如聊天气、喜欢的影视剧),减少 “找话题” 的压力;若紧张加剧,可坦诚告知对方 “我现在有点紧张,想先安静一会儿”,避免硬撑导致情绪崩溃。同时,家人朋友需给予包容,不强迫患者 “必须活跃”,用温和的态度传递 “即使你话少,我也愿意陪你”,帮助其逐步缓解社交紧张,重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