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精细动作能力不足以及运动协调性欠佳等方面。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识别干预。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相关表现,可及时带其前往儿科、儿童康复科等科室就诊。

1、大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是指身体的大幅度动作,如抬头、翻身、坐立、爬行和行走等。正常儿童在不同月龄会达到相应的大运动里程碑,如3个月左右可抬头,6个月左右能翻身,8个月左右尝试爬行。而存在运动发育迟缓情况时,这些动作的出现时间会明显延迟,例如4个月仍无法抬头,7个月不能翻身,9个月还不会爬行等,严重时甚至无法自主完成站立和行走动作。
2、精细动作能力不足:精细动作主要涉及手和手指的灵巧活动,如抓握、捏取、翻书、串珠等。精细动作发育迟缓在日常活动中较为明显,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物品,1岁半左右能翻书,2岁左右可搭起4块积木。若出现精细动作能力不足,1岁半仍难以完成捏取动作,2岁无法准确翻书,3岁搭积木数量远低于正常水平,这都提示可能存在精细动作发育迟缓问题。
3、运动协调性欠佳:运动协调性是指身体各部位在运动中相互配合的能力,包括肢体配合、手眼协调等。运动发育迟缓者在运动协调性上存在明显缺陷,如在行走过程中容易摔倒,上下楼梯时动作笨拙、难以保持平衡;在进行需要手眼协调的活动,如投球、用勺子吃饭时,表现出动作不协调,难以准确完成动作,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
若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运动发育迟缓的迹象,应及时带其就医评估。一旦确诊,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适宜的运动环境,鼓励孩子进行多样化的运动练习,定期带孩子复诊评估康复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6-3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