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检查并非诊断抽动症的 “核心手段”,更多是为了排除可能引发类似抽动症状的脑部疾病(如癫痫),但检查结果中的关键信息仍需关注。家长无需过度解读复杂的专业数据,重点关注脑电波基本节律、是否存在异常放电、抽动动作与脑电活动的关联这三方面,即可辅助医生判断孩子的情况。

1、关注脑电波的 “基本节律” 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脑电波有固定的 “基本节律”,比如 8 岁孩子的脑电波以 8-13 赫兹的 “α 波” 为主,且波形平稳、规律。若脑电图报告显示基本节律异常,比如 α 波数量明显减少、频率过快或过慢,或脑电波整体杂乱无章,可能提示大脑基础功能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脑部问题(如脑发育异常)。但需注意,单纯的基本节律轻微波动(如情绪紧张时出现少量慢波)通常与抽动症无关,家长无需因这类轻微异常过度焦虑。
2、重点排查是否存在 “异常放电”。异常放电是脑电图中需要高度关注的结果,表现为脑电波突然出现尖锐、高幅度的波形(如棘波、尖波),这类放电多与癫痫等疾病相关。部分癫痫类型的发作症状(如不自主的肢体抽动、眨眼)与抽动症相似,容易混淆,因此脑电图检查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排除癫痫。若检查结果显示 “无异常放电”,可帮助医生更有把握地诊断为抽动症;若发现异常放电,则需进一步做其他检查(如脑部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癫痫等疾病,避免因误诊延误治疗。
3、留意 “抽动动作与脑电活动的关联”。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观察孩子出现抽动动作时,脑电波是否有同步变化。若孩子抽动时,脑电波未出现明显异常(如无同步的异常放电),符合抽动症的脑电特点 —— 因为抽动症的抽动动作多由大脑运动控制区域的功能调节异常引起,而非癫痫那样的异常放电触发;若抽动动作与脑电波异常放电 “同步出现”(如抽动发生时恰好记录到棘波),则更可能是癫痫导致的抽动样症状,而非单纯的抽动症。这种关联观察能帮助医生区分症状本质,避免混淆两种疾病。
脑电图检查对抽动症的意义更多是 “排除其他疾病”,而非直接判断抽动症的严重程度。家长拿到检查报告后,无需自行对照专业术语,应及时将报告交给儿童保健科或神经科医生,由医生结合孩子的症状、病史综合判断。若检查排除了癫痫等脑部疾病,只需按医生建议进行抽动症的常规干预(如行为训练、环境调整);若发现异常放电或其他问题,则需遵医嘱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确保孩子的脑部健康得到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