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小说江湖中,对决之时,除了神功绝技,往往还有下毒的本领,像石万嗔、丁春秋等人,只要将对方射来的暗器反手一弹,暗器上就已经沾满毒药,能立即致人死命。
五毒教“著名教主”蓝凤凰
擅长用毒、解毒,还会炼制神秘的苗族蛊毒。蓝凤凰浑身都是毒,能在不动声色间就毒死触碰了她衣衫的敌人。蓝凤凰性格爽朗大气,是个完完全全的正面人物。
本期的胡说,我们就来谈谈江湖中的“用毒”之事。
熟悉金庸先生小说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教派叫五毒教。五毒教又名“五仙教”,由五毒神君所创,里面大多用毒较多。五毒教把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称作“五圣”。这五圣相斗,便是五毒教的一个重要参研课程。
雪山飞狐中,“毒手药王”无嗔大师其医道和使毒本领都极为高明,著有《药王神篇》。凭借着医道和使毒本领,药王在江湖上自成一派,旁人对其也是又惊又怕,轻易不敢启隙。
小说中的五毒派中人擅长下奇毒解毒,然而用毒水平越高,心性却越平善。除了“五毒派”,在金庸先生笔下,就有“毒手药王”无嗔大师,对“毒”的研究至少是博士生导师的水平,著有“药王神篇”,而在当代中医中,更是有位“用毒至深”的名医,人称“五毒医生”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
千年中医“用毒”史
对于中医界来说,“用毒”并不陌生。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素有“以毒攻毒”的经验法则,喜用蝎子、蜈蚣、蟾蜍等治疗重症。
实际上,虫类用药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中药早有“草、木、虫、石、谷”分类,“虫”在古代即动物总称。《大戴礼记》说:“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虫类药即动物药同义词。
从文献记载来看,虫类药始于《山海经》、《内经》。
汉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中运用虫类药的方剂有下瘀血汤、抵当汤(丸)、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等方;成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总结虫类药医疗作用最早的书籍,其中列载虫类药28种,占全书所载药物的8%,占所收动物药(65味)的43%。
《本草纲目》不仅仅是对中草药的记录
迨至明代,李时珍全面总结药物治疗经验,在《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达 107 种,占动物药(444种)的24%,使虫类药得到很大的扩展。
近代善用虫类药的医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诸先辈。朱良春先生深得章次公薪传,多年潜心钻研,应用虫类药得心应手,享有“虫类药学家”的美誉。朱老把“章朱学派”的不传之密——《虫类药的应用》,加以发扬光大,广布门徒。
虫类药究竟有多“毒”?
“以毒攻毒”多少让人觉得“心惊胆战”,毕竟用毒多了,难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尽管被民间称为“五毒”,但实际上,这所谓的“五毒”必须经过中药炮制这一道工序才能作为重要使用,所以虫类药并不“毒”。
在虫类药的使用上,基本上是使用安全剂量。过量使用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除蟾酥和斑蝥较少使用之外,其他虫类药均无毒或小毒,因此虫类药大可放心使用,只有极个别体质过敏的病人,因食用异体动物蛋白而过敏。朱良春先生曾谈到,常规可在初次使用虫类药时加入一味中药徐长卿。徐长卿既可以防止过敏体质的反应,又可宽中理气,镇静安神。
虫非草木,也有血肉之躯
作为近代“虫类药学家”,朱良春先生在深入研究历代虫类药功效,结合师传和自己的用药体会,把虫类药的功用主治,根据其配伍不同,概括为如10个方面:攻坚破积;活血化瘀;熄风定惊;宣风泄热;搜风解毒;行气和血;壮阳益肾;消痈散肿;收敛生肌;补益培本。
其实,上述的主治功效,并非虫类药所独有,其他药物也同样具备。那么,虫类药又有哪些特别之处是草药类不能比的呢?
朱良春先生认为,相比之下,虫类药乃血肉之品,有情之物,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无处不至;又和人类体质比较接近,容易吸收和利用,故其效用比较佳良而可靠,起到挽澜作用,是草木、矿石之类所不能比拟的。
虫类药让关节炎变“可逆”
“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这是朱良春先生对疑难病在辨治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思路和钥匙,并且创立“益肾蠲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益肾蠲痹丸共20味药,其中7味是虫类药,大队虫药与草木药融为一炉,起到协同增效之功。过去认为类风关的骨质破坏是不可逆性的,但通过病理模型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中药“益肾壮督”治本、“蠲痹通络”能阻止骨质破坏的进展,并使其大部分得到修复。2004 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检索筛选,认为“益肾蠲痹丸”是当前中成药中唯一有修复骨质损害的药品。
此外,对于肝硬化、脑外伤后遗症以及肿瘤等疑难病的治疗,虫类药也有良好的疗效。朱老的“五毒秘籍”《虫类药的应用》再三出版,其增订版荣获2016年度“杏林杯”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朱老一贯“ 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他治疗风湿病的“独门武功”益肾蠲痹法,亦广为传播,疗效确切,获得201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378 59029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