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

文章69 阅读量2857175

简介: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北京医院心内科

房颤日说房颤:治疗不及时,中风就来了

12 18256 1年前

  “中国房颤日”,很多医院举行了宣传科普活动,呼吁大家了解房颤、关注房颤。我国的房颤患者总数超过了800万,每年还在增高。在这支房颤大军中,有50万最后发生了脑中风。患者一旦中风,致残率和致死率将直线上升!

1.jpg

  我曾经接诊过一名房颤患者,初到门诊时只是胸闷心慌,确诊后开了一些药。患者起初能够遵医嘱服药,各种症状明显好转,后来就逐步停药了。谁曾想一年之后突然中风,经过急救之后仍不能完全康复,到现在一直偏瘫无法自理生活。

  房颤到底什么病?为什么这么可怕?我们又该如何防治?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字面意思理解为“心房不规律的颤抖”,也正因为“抖”,所以房颤患者发作时才会感到心慌。实际上这种颤抖快速而紊乱,每分钟高达500次,如此心房便无法进行正常的收缩与舒张活动了。

  房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如7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病率占到了10%。另外,当老年人合并其他病症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者慢性肾病时,其发病率也会显著增加。

  房颤发作时不同的患者感觉大不相同,有些房颤患者几乎没有明显不适,而有的就会觉得特别的慌乱,甚至出现眩晕、心绞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但是无论是否有症状,每一次房颤发作都意味着对心脏功能的一次破坏,因此还是需要早诊早治的。

  房颤最大的危害——诱发脑中风

  当患者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泵出血液,血液因此滞留于心房内,时间久了就会淤积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液四处流动,流动到脑部就会形成严重的淤堵(心房血栓体积相对较大,淤堵后往往病情较重)。

  临床研究发现,房颤患者脑中风的几率比非房颤患者要高5倍!而由房颤引发的脑中风在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高达50%!

  房颤诊治重在防控脑中风

  我国的房颤患者不在少数,而且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房颤带来的威胁越发严峻。面对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房颤强调早诊早治,如果频繁出现脉搏不规则、心慌、呼吸急促、过度疲乏、头晕等症状,就要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房颤诊断上不算太难,多通过12导联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来确诊。

  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两大目的:预防脑中风和症状控制,其中预防脑中风是房颤治疗的核心。国内外的诸多指南共识强调抗凝治疗在预防中风中的重要性,常用的抗凝药主要包括两类: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和沙班类药物)。

  其中华法林是最先应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效果确切且价格低廉,缺点是用药早期需经常抽血以监测凝血功能,再者抗凝效果容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更为便捷,但是价格相对昂贵。

  对于某些特定的房颤患者,是可以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的。比如症状发作频繁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无症状但有血栓栓塞风险的房颤患者。具体还需要临床大夫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房颤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

  有统计显示,我国临床上确诊的房颤患者中,超过一半选择服用阿司匹林来抗凝,而华法林的使用率严重低于正常。实际上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药,其药理机制并不符合房颤抗凝,因此效果很一般。

  还有一些房颤患者,用药不够周全。我们都知道抗凝的对立面是出血,也就是说抗凝治疗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打破平衡无论是重新产生血栓还是导致出血都是不利的。

  对于一些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时需要进行个体化评价抗凝的风险效益比,做好观察记录以选择对其最合适的剂量。

  关于房颤,最后还要强调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戒酒、戒烟,尽量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避免肥胖和减少压力,也不做大运动量的活动等。治疗房颤不仅要见招拆招,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在房颤来临前做好积极预防,防患于未然!

  北京医院●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如有特别需要,可微信预约)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