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

文章69 阅读量2857175

简介: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北京医院心内科

缺血引发的中风,你了解多少?

10 18126 1年前

  上上期为大家讲解了脑卒中(脑中风),不少患者留言咨询,我对其中一个病例印象深刻:

  “我姨妈今年80多岁,原来她有糖尿病和高血脂。上月一天晚上说自己不舒服,晚饭后很快就上床休息了。平时都是早晨5点钟起床,结果当天7点的时候我表姐去卧室叫她,却一直没有反应。后来紧急叫了救护车,到医院诊断发现中风了(急性缺血性脑中风),血栓堵塞脑血管后造成大面积脑梗死,在医院抢救了好几天,最终还是走了。我母亲的身体跟我姨妈的情形有点像,我也担心会不会哪天也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

1.jpg

  这类患者在临床上比比皆是,像病例中的这种属于比较严重的急性缺血性脑中风,致死率比较高。还有更多病情相对和缓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需要通过合理的用药来控制。

  脑中风不是“一日之功”!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发病时猝不及防,但是其病理演变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酗酒和缺乏体育锻炼等。要想防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就要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及早的干预。

  目前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西药和中成药多达几十种,但是又没有一种是特效药,更多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目前比较确切的是降脂药、降压药和阿斯匹林类等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上常选择他汀类药物来治疗高脂血症。有些患者胆固醇水平正常,却查明血管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那么这类人仍被划归为中风高危患者,因此也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于已经明确有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应该尽早完善血脂检查并定期检测,确保血脂水平处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一般要控制在2.1mmol/L以下)。

  高血压亦是缺血性脑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沙坦类)不仅可以降压,还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等患者发生脑中风的几率;长效钙拮抗剂(地平类)药效平稳,且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该药可作为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首选药物。

  缺血性脑中风有多可怕?

  可能我们周围太多半身不遂的脑血栓患者,所以很多人把中风跟偏瘫、失语和脑死亡直接联系到一起。似乎只要是中风,整个人的生存状态就要跌到谷底。其实不然,中风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也往往不一样。

  缺血性脑中风的原理是“血栓”堵塞了“脑血管”,所以严重程度跟血栓的大小、脑血管的大小有关,也跟患者自身的状态、发病速度及血栓自身的特点有关。

  比如患者比较年轻,也没有什么其他疾病,血栓又是比较小的栓子,堵塞的又是小血管,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形成“侧支循环”,代偿淤堵的血管,患者可能有一过性的头晕不适,也可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假如栓子很大,如房颤患者导致的心耳血栓的脱落,或是脂肪栓子,堵塞的是大血管,因为发病急而无法建立侧支循环,那么中风的患者十有八九会很重,甚至直接死亡。

  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更加明确预防的重要性——针对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什么情况考虑脑中风?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发病危急,对于抢救时间可以说是争分夺秒。但是很多人无法识别脑中风,因而容易怠误诊疗时机。在此告诉大家一些常见的中风征兆,帮助大家及早明确并快速送至医院:

  一侧身子突然感觉疲乏无力木;突然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视力短时间内模糊或丧失;突然的头晕目眩、呕吐;双眼发呆;严重的头痛;意识障碍。

  如果你的亲人年事已高,本来就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就要重点考虑中风的可能性了。越早明确,就越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把患者送往医院来急救。

  脑中风患者急救的核心是什么?

  留言中的病例,是因为急性缺血性脑中风造成的脑梗死,最终发现太晚,导致患者“一睡不醒”。考虑到中风是在晚上,亲人不在身边,因此无法第一时间感知。有些患者可能是说着说着话或手里正做着事情而发病,此时身边若有人在,应当立马送往医院。

  中风最为关键、有效的措施就是溶栓——疏通淤堵的位置,重建脑血循环。溶栓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和联合等。溶栓治疗分秒必争,晚一分钟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脑损伤,且溶栓有严格的适应症。再者,即使溶栓成功也不代表治愈,仍有1/3的中风患者最终留下残疾,甚至徒劳。鉴于当下医疗大环境,一些医院及患者都对溶栓望而却步。可见我们应该更“宽容”一些才对。

  北京医院●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如有特别需要,可微信预约)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