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只要一写到跟“吃”有关的文章,不论是吃药,吃饭,还是吃其他好吃的,总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一篇关于“叶酸”的微信,让不同年龄段的微友打开了话匣子。
不得不说大家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关心健康之人!更有“居委会知心大姐”式人物,因为微信后台留言不方便,就用小本本搜集了若干问题,作为“代表”来到门诊上准备跟我促膝长谈……
健康嘛,细节见真知。大家能够如此“较真”,我心里倒是很欣慰。于是就罗列了相应的问题,准备给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儿童也能吃叶酸片吗?
先给咨询问题的父母点个赞,可怜天下父母心!儿童是否要吃叶酸片,要看具体的情况。
如果孩子确诊是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那么叶酸片自然是优选。假如仅仅是测量结果显示叶酸含量偏低,而无其他明显症状,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优先选择叶酸片。
一方面儿童处于身体发育时期,需要其他多种维生素的补给,大量服用叶酸,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另一方面,即使缺乏叶酸,也可以通过饮食补充,而不一定非要吃叶酸片。具体吃法上讲究生食或简单的料理,替代过多的煎炒烹炸。再者食补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才行。
叶酸片需要一直吃吗?
合理用药讲究适量和适时,而很多人吃药吃出新的问题,多半也跟这两方面控制不佳有关。叶酸片需要一直吃吗?
当然不需要!不可否认有些特殊一点的疾病,要求终生服药或长期服药。而叶酸的服用与否,与身体内叶酸含量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服用一段时间叶酸后(3-6个月),建议去医院抽血检查一下,如已在正常范围,又无缺乏的表现,可试着停药1-3月再复查。多数患者经过1-3个频次的服药-检查之后,基本就可以不用再吃叶酸片了,最重要的是要多增加绿叶蔬菜和水果(每天进食8两-1斤蔬菜)。那种怎么补体内叶酸都不达标的情况很少见。
吃叶酸多了会致癌?
人是个复杂的机体,因此当人生病后就会变得更复杂,比如“一体多病”现象,因此临床上用药时就得尽量争取各个击破。但是有些时候必须二选一甚至多选一,所以也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关于叶酸致癌的传闻也不是第一次听到,甚至我也读过类似的医学研究——文章提示说“高浓度”血浆叶酸可能会升高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风险。但必须要说这只是个别研究或者说小范围的研究,并不具备普遍性,即使结果呈阳性,也仅仅是给我们提示需要进一步大规模科学研究去证实或澄清。
而叶酸与脑梗死的关系却在进一步明确,且已经被很多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适量叶酸有助于降低脑梗死发生率。考虑到脑梗死与癌症两种不同疾病的发病机理,后者吃叶酸防脑卒中的获利也明显高于前者所谓“不吃叶酸不致癌”的获利。
H型高血压要补充0.8mg叶酸?!
很多药,不同的剂量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阿司匹林如此,叶酸同样如此。有患者问:大夫给我开的是5mg,这比0.8mg多多了!
没错,5mg治的是贫血,而0.8mg治的才是H型高血压。又有人文:为什么你在文章中说“人体正常每天0.4mg叶酸的需求”,难道不是吃0.4mg就可以了吗?这也不难理解:所谓的0.4mg对应的是健康人,0.8mg对应的是H型高血压患者。这0.8mg叶酸的去处形象地描述是:先“中和”H型高血压患者体内多余的同型半胱氨酸(Hcy),然后剩下叶酸的再维持正常的需求量。
Hcy超过10umol/L要吃叶酸吗?
大家如果做过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化验单上都会给出一个数值区间“5.9-15”(不同的医疗机构可能略有不同,有的医院给出的是4.9-15.9及其他数值等)。微友问:为什么文章里给的H型高血压标准是Hcy≥10umol/L?
首先Hcy≥10umol/L是人为定义的理论数值,也是供临床参考用的。再者对于化验单里的数值区间,理论上测定结果在区间范围以内的都算正常,这里的“理论”是得到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的——研究群体中95%落在这个区间都不会引发高Hcy的症状。但是仍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风险”,比如一个人的Hcy是6,而另外一个人的Hcy是15,虽然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后者的风险要明显大于前者(当然也不代表后者一定会生病)。
很多时候我们吃药也是为了应对“风险”,至于落实到某一个体究竟是否需要应对或如何应对,需要主治大夫结合综合情况来决定。就我个人30余年的从医经验,即使Hcy≥15(低于30),我也更愿意先予均衡的、多种的新鲜蔬菜饮食治疗,3-6月后再复查。所以有些患者“看似”是Hcy高血压患者,也未必就一定要吃叶酸片。
叶酸能降血压吗?
叶酸不能降血压!高血压患者吃叶酸片,主要是考虑调节高血压患者体内的Hcy含量,因为高Hcy患者罹患脑梗死的风险要明显大于Hcy正常值的高血压患者。
欧美国家已经出台了叶酸强化食品,也就是说将叶酸成分强化到日常的饮食当中去。而我国没有类似政策,因此我们需要额外补充。考虑到我国高血压患者人群数众多,且一大半高血压患者都存在Hcy偏高,因此也就会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吃叶酸片,但其实叶酸片的功效并不在血压调节上。
无论是面对面交谈,还是通过微信,抑或是其他传播途径,每次在跟患者对话的时候,总能得到收获。这些收获就像一个旁观者突然茅塞顿开,“惊喜”来自于理论不能顾及之处,亦是大家对疾病的如实体会,甚至切肤之痛。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要尽可能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去思考。
医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让医患双方始终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上,然而门诊的时间毕竟有限,很多患者来不及问,很多医生来不及答。还好有这样一种渠道——所谓“大健康”,就是你我共同参与进来!
北京医院●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专家门诊
(如有特别需要,可微信预约)
34 136107 9年前
32 134904 8年前
41 132254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