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教育的现实,立足国家和民族长远的发展。
原文地址:孙云晓推荐阅读:一所中学何以捧得千项专利作者:孙云晓
在这里,学生间比拼的不再仅仅是考分。
在这里,“你今天有啥新创意”成为校园流行语。
在这里,学生们找回了儿时的奇思妙想,“个个梦想成为发明家”。
这里是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这所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在学生中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创新潜能被激发的学生们,已捧回1500多项专利证书。
让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
“‘清洁’和‘汽车’组合在一起,你会想到什么?”“你如何才能将16把勺子同时放在脸上?”“你能制作出多少种形状各异的晾衣架?”……在章丘四中的创新课堂上,创新“导师”李昌旺一边播放着介绍国外创新作品的多媒体课件,一边向学生抛出一个个“奇怪”的问题。
2009级5个班的300多名学生有的飞快地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创意,有的分成小组自由讨论,还有学生干脆站起来向大家展示自己无边无际的想象力。
在章丘四中,这种创新课广受学生追捧,2008级学生杲晨晨就是“粉丝”之一。虽然成绩只是中等水平,但她并没有“着急上火”。2009年7月,凭借自己在“太阳能小车竞速”环节的突出表现,她摘得中国第三届青少年创意大赛金奖。因为这个,杲晨晨在班里拥有了一个不小的“粉丝群”。
杲晨晨还发现,同学们躺在床上看书时容易发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提出了“床式学习椅”的创意。在李昌旺的指导下,她又给学习椅增加了针对不同身高学生的升降装置,并预留了安装小台灯的位置。创意慢慢得以完善,2009年12月,这一创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在章丘四中,像杲晨晨这样的“创新之星”并不罕见。全校先后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类创新、创意大赛上获奖,而在该校两个创新成果展室内,更是摆满了学生奇思妙想的成果,其中不乏达到国家发明专利标准的高水平创意。
可显示温度的筷子、可称量体重的椅子、负压式黑板擦、旋转式书架……起初,学生们的创意多集中在与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事物上,慢慢地,他们逐渐能够发现一些带有一定独创性的复杂课题,如自动喂鱼器、错踩油门应急装置、应急型多功能医用床、嵌入式分级汽车报警系统等。除了日常生活以外,他们还把创意的目光投向社会所需,如手臂残疾的人用的电动车方向盘、灾区专用担架床……
截至目前,章丘四中先后有7000多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共形成5万多个创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1500多份。
在鼓励“异想天开”的创新氛围中,学校形成“人人接受创新教育,人人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人人学会创新思维,人人具有初步创新能力”的局面。
创新成果展室内的专利证书和奖状奖杯,不断激励着后来者。以2009年入学的高一学生为例,全年级1300多名学生,入学半年来,已形成1万多个创意,其中被登记在册的优秀创意有3088项。“最高产者”是来自高一(1)班的潘煜,一个人提出了93项优秀创意。
尽管没有潘煜那么高产,高一(15)班的尹承南对自己的创新表现也很满意。“我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有了一种创新意识。没事的时候,喜欢观察琢磨生活中的问题,看看是否能形成创意。”尹承南说。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5年前,在章丘四中,学生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的学生,几乎天天埋头于题海,哪有工夫搞发明创造?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大都练成“做题高手”,根本无暇顾及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已故科学大师钱学森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声棒喝。
一直在教育改革道路上不断求索的章丘四中校长刘金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读书并不只是为了考大学,教育必须克服这种功利思想和短视行为。无论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民族未来的高度考虑,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都是必不可少的。”
2005年9月,为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路径,章丘四中决定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消息一传出,马上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疑虑:“学生学习的时间少了,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尽管争议不断,刘金水始终坚持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他决定先选择4个班的200多名学生试试效果。
开始阶段,举步维艰。有些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参加创新课,而是让他们在教室里自习。一些班主任甚至也觉得学生搞创新纯属异想天开、不务正业,“50多人的班级,有一半的人不去听创新课”。
刘金水决定,“人数不全也开课,光靠宣传动员不行,必须让大家看到实际效果才行”。
但在习惯于根据标准答案做题的学生面前,创新教育谈何容易?学生大都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鼓捣”出来的,离自己很远。
于是,刘金水从济南请来山东发明协会理事陈明泉,给学生开办创新讲座,以打破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敢于创新。
讲座上,陈明泉问:“同学们,过去谁有过发明?谁相信自己今后会有发明?”学生没有一人举手。他又问:“你们相信13岁的孩子能获得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吗?”听到这里,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接下来,陈明泉举了一个初中生获全国创新大奖的例子,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众多富有启发性的创新作品,他告诉大家,创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敢想,勤于动手,每个人都有搞发明创造的可能。
接下来的3个月,章丘四中共举办了10多场创新讲座。学生们不再觉得创新高不可攀,而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跃跃欲试。期间,参与试验的学生提出了1700多项创意,并在其中产生了让大家“极其兴奋”的第一份国家专利证书。让家长感到震动的是,有的学生还凭借创新专利证书,获得自主招生高校的降分录取资格。
创新教育的效果超出预料。从2006年8月起,创新课程在章丘四中全面推广,成为校本全员必修课程,每周两个课时,共90分钟。学校还培养出专职创新教师,出版了专门的创新教材。
创新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高一(1)班学生皇甫晓洁这样描述自己在创新课上的感受:“第一节课,看到那么多奇特的发明,我目瞪口呆。原来汽车还可以做成高跟鞋的样子,原来U盘也可以做成蛋糕的样子,原来……为了应付考试,我已经快要麻木了,小时候那些奇思妙想也渐渐离我而去。为了找回被课本冲毁的奇思妙想,我也要创新。”
在创新课程教师李昌旺看来,创新教育的本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也不是教给他们发明的技巧,而是让学生重新找回被应试教育所尘封的创新能力。“我们更多的是改变了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和观念,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敢于创新的环境,而这种环境是学生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如果不到四中,我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还有创新能力。”高一(15)班的刘梦佳提起自己的28个优秀创意,浑身透着兴奋劲儿。她发现,通过创新教育,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比以前强多了,而这正好可以帮助自己做解析几何、物理等理科类试题。
在高三(7)班学生刘锦看来,创新教育还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自己写作文的思维更开阔、角度更新。她在作文《茶》中写道:“我的客人,请您坐一坐吧。不要嫌弃这茅屋的简陋,就把青山当作墙,把蓝天当作瓦吧……不要嫌弃这装潢的破旧,那草原是青绿的地毯,那山林是绵延的帷帘。”
创新教育甚至还让成绩平平的学生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笨”,从而找回学习的自信。章丘四中2004级学生于洋,这名原本被认为高考无望冲击“一本”大学的学生,因为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而找回了自信,2007年高考时成绩出人意料地远超“一本”线。他带着10本专利证书,走进了山东大学的校门。
大一下学期,于洋和同为章丘四中毕业的张水在山东大学发起成立了科技发明协会。他们组织创新讲座、专利申请大赛,带动了身边20多名同学开始申请专利。同时,于洋自己在大一又申请3项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教育和学习成绩之间,应该有一种互相促进关系,但不好具体证明。我们开创新课的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考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更有发展后劲。”李昌旺说。
伴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大学自主招生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创新素质,这让章丘四中的学生更加如鱼得水。据章丘四中办公室主任时亮介绍,2008年,章丘四中有60多名学生获重点高校保送或加分资格;2009年,在该校1200多名高三学生中,有520多人次通过自主招生初审,最终有168人获得降分录取资格;2010年的这一数字为154人。
现在的学生家长,不仅不再顾虑创新课程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反而会担心孩子在高中阶段没有创新成果。
章丘四中不仅迎来了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还让高校另眼相看。目前,章丘四中已经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
这更加坚定了刘金水继续探索创新教育的决心。“相对于现阶段小发明、小制作层面的创新探索,我们下一步将开展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创新,比如《中学生眼中的7·18》(“7·18”指2007年7月18日济南水灾——记者注)、《以章丘为例调查现代城乡养老现状》这样的课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刘金水说。
主攻创新思维研究的山东大学教授王思悦曾多次前往章丘四中考察,他认为这所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推广。“创新课程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理念和思维习惯,不会因为时间长了就忘掉,而是会一直延续,伴随终身。章丘四中的学生毕业后继续在大学生创新比赛中获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能有100所这样的学校,我国创新教育的面貌将会大有改观。”
曾考察过章丘四中的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评价道:“这所学校的特色是鲜明的,是符合教育规律要求的,也是能够适应未来的。”
一所中学何以捧得千项专利
2010年05月07日中国青年报
10 2965 5年前
7 2017 5年前
3 549 5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