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时写日记有可能帮助增加困意,但关键在于写日记的内容、方式和时机。对普通人(包括听力障碍者)而言,若能通过写日记梳理情绪、减少睡前心理负担,可间接帮助放松入睡;若方式不当(如记录负面内容、过度思考),反而可能加重兴奋,影响睡眠,具体可从作用机制、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方面理解。

合适的日记记录能通过 “心理减负” 和 “注意力转移” 辅助入眠。失眠时人常因思绪杂乱(如担心未完成的事、反复回想负面经历)难以放松,写日记可将脑海中的想法 “外化” 到纸上,相当于 “清空大脑缓存”,减少睡前思维活跃;尤其对听力障碍者,若因沟通不畅、社交压力引发睡前焦虑,用文字(或手语记录符号,若习惯)梳理情绪,能避免负面想法在脑中反复循环,缓解心理负担,为入睡创造平静状态。此外,专注于书写过程(如一笔一划记录),可将注意力从 “睡不着的焦虑” 转移到具体动作上,降低对睡眠的过度关注,间接促进困意产生。
正确的写日记方式需把握三个要点,才能有效增加困意。一是内容聚焦 “轻松或梳理类”,避免引发情绪波动:可记录当天的 “小确幸”(如 “吃到喜欢的食物”“完成一幅手工”)、待办事项的 “已完成部分”(减少对未做事的焦虑),或简单描述周围环境(如 “窗外的月光”“房间的温度”);避免记录吵架、挫折等负面事件,或反复纠结 “为什么睡不着”,这类内容会激活大脑情绪中枢,反而加重兴奋。二是书写方式 “简单随意”,减少身体与心理负担:选择轻松的姿势(如靠坐而非端坐),用简单的文字或短句记录,无需追求工整或逻辑,甚至可用符号、图画辅助;听力障碍者若习惯手语,也可通过 “写下手语关键词” 的方式记录,核心是 “轻松表达” 而非 “完成任务”。三是时机控制在 “睡前 15-30 分钟”,避免占用过多时间:写完后即可放下本子,不再反复翻看,给大脑留出 “从书写切换到入睡” 的过渡时间,若写日记超过 1 小时,反而可能让身体保持清醒状态。
需注意两类情况可能让写日记无法增加困意,甚至适得其反。
一是 “过度思考型记录”,如反复修改文字、纠结表述是否准确,或写完后反复回忆内容,会让大脑持续处于活跃状态,违背 “放松” 初衷;
二是 “依赖电子设备记录”,若用手机、电脑写日记,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关键激素),且设备推送的信息可能分散注意力,反而加重失眠 —— 建议用纸质笔记本记录,更符合助眠需求。
对听力障碍者而言,若写日记时仍因沟通问题、自我否定等产生负面情绪,可搭配此前提到的 “腹式呼吸法”,写完后做 5 分钟深呼吸,帮助平复情绪,提升助眠效果。
总之,失眠时写日记能否增加困意,取决于 “是否能通过记录让身心放松”。若能以轻松的方式梳理情绪、清空思绪,它可成为助眠的实用工具;若因记录引发新的焦虑或兴奋,则需调整方式或暂停使用。可结合自身感受尝试,若连续几天用日记助眠效果不佳,可搭配其他方法(如感官代偿活动、固定作息),或寻求专业帮助,避免长期失眠影响情绪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