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阶段进展的复杂过程,涉及慢性肝损伤、肝细胞基因突变、异常增殖及肿瘤微环境改变等多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逐步导致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最终形成肝癌。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干预。

慢性肝损伤与肝纤维化是肝癌发病的重要基础。多数肝癌发生于慢性肝病背景下,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病毒复制可引起肝细胞持续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与再生。这一过程中,肝脏星状细胞被激活,过量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逐渐形成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阶段的肝细胞再生能力下降,基因组稳定性降低,更易发生基因突变,为肝癌发生提供了病理基础。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引起的慢性肝损伤,也可通过类似的炎症 - 纤维化 - 再生循环,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细胞突变与异常增殖是肝癌形成的核心环节。在慢性肝损伤的基础上,肝细胞在再生过程中易积累基因突变,涉及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原癌基因如 Ras、Myc 等发生突变后异常激活,可促进细胞无限增殖;抑癌基因如 p53、PTEN 等功能失活,则无法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同时,肝细胞端粒酶活性异常升高,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逃避正常的衰老和死亡机制。这些分子水平的改变使肝细胞逐渐具备癌细胞的特性,形成癌前病变,最终发展为原发性肝癌。
针对肝癌发病机制的特点,早期预防和监测至关重要。控制慢性肝病是预防肝癌的关键,积极治疗病毒性肝炎,抑制病毒复制,可减少肝损伤和纤维化进展。避免长期饮酒、控制体重、改善饮食结构,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包括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慢性肝病的管理,可显著降低肝癌发病风险,提高整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