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疣,又称肛门尖锐湿疣,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肛门及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的赘生物性疾病。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高危性行为等非疾病诱因有关,也可能与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疾病诱因相关。若发现肛门周围出现异常赘生物,应及时前往皮肤科或肛肠科就诊。

一、非疾病诱因:
1、不良卫生习惯:肛门部位清洁不到位,粪便残留、长期不更换内裤等,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增加HPV感染。
2、高危性行为:无保护措施的肛交或拥有多个性伴侣,使肛门黏膜直接接触HPV病毒,导致感染。
二、疾病诱因:
1、艾滋病:HIV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对HPV的抵抗力显著下降,易引发肛门尖锐湿疣。
2、糖尿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削弱局部免疫功能,使肛门部位更易受HPV侵袭。
3、恶性肿瘤: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接受放化疗,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容易感染HPV诱发肛门疣。
4、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服用环孢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肛门尖锐湿疣的发病风险。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肛门部位清洁干燥,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久坐,适当运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避免高危性行为,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筛查。已接受治疗的患者,需按照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每1-3个月进行一次肛门指检、HPV检测,观察疣体是否复发。若出现疣体增大、增多,或局部疼痛、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2025-04-30浏览2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