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39健康

抽动症是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吗?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大脑化学物质失衡是导致抽动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遗传、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共同作用,影响抽动症状的出现与发展。不能简单将抽动症归因为单一的化学物质失衡,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大脑中特定化学物质的失衡,会影响神经信号传递,诱发抽动症状。大脑通过神经递质(一种负责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协调身体的运动、情绪和行为,其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这三种神经递质与抽动症的关联最为密切。比如多巴胺,它能调节身体的自主运动,若大脑中多巴胺水平过高或多巴胺受体过度敏感,会导致神经信号传递紊乱,使身体出现不自主的抽动动作(如眨眼、耸肩、清嗓子);去甲肾上腺素和 5 - 羟色胺则参与情绪和行为控制,若这两种物质失衡,可能会让抽动症状伴随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一步加重抽动表现。临床中,部分抽动症患者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药物治疗,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也间接证明了化学物质失衡与抽动症的关联。


抽动症的发病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并非仅由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研究发现,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或近亲患有抽动症,孩子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儿童高 3-5 倍。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或受体功能,使孩子天生更容易出现化学物质失衡的情况,进而增加患抽动症的概率。但遗传并非决定性因素,即使携带易感基因,若后天环境适宜,也可能不出现抽动症状;反之,若后天存在不良刺激(如长期压力、感染等),则可能诱发症状出现。


环境因素会进一步影响大脑化学物质平衡,加重或缓解抽动症状。长期的精神压力(如家庭氛围紧张、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过度刺激(如长时间看电子产品、频繁接触强光噪音)等环境因素,可能会打乱大脑原有的神经递质平衡,让原本处于 “临界状态” 的化学物质失衡更加明显,从而诱发抽动症状或使症状加重。例如,孩子在考试前因紧张出现频繁眨眼,或在熬夜后抽动动作增多,都可能与环境因素影响化学物质平衡有关。相反,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保证充足睡眠、减少过度刺激,能帮助维持大脑化学物质稳定,对缓解抽动症状有积极作用。


抽动症与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存在密切关联,但并非唯一病因,而是遗传、化学物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无需过度焦虑,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病情后,可结合行为干预、环境调整,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多数孩子的抽动症状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影响正常成长。

2025-09-03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