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39健康

脑肠轴异常致抽动症吗

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脑肠轴异常会 “直接导致” 抽动症,但脑肠轴异常可能通过神经 - 免疫 - 内分泌调节紊乱,间接参与抽动症的发生或加重症状,二者的关联需结合脑肠轴功能与抽动症发病机制综合看待。



脑肠轴是大脑与肠道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信号双向沟通的系统,其异常可能从三方面影响抽动症:

一是肠道菌群失衡,脑肠轴异常常伴随肠道菌群紊乱(如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菌群代谢产生的内毒素、短链脂肪酸等物质,可通过血液或神经通路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 - 羟色胺)平衡 —— 而抽动症的核心机制之一正是多巴胺调控异常,这种失衡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二是免疫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紊乱会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引发慢性轻度炎症,炎症因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干扰前额叶、基底节等与抽动症相关脑区的功能,导致抽动频率增加;三是肠神经信号异常,肠道被称为 “第二大脑”,肠神经系统可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传递信号,脑肠轴异常会导致这种信号传递紊乱,可能间接影响大脑对运动控制的调节,使不自主抽动更易出现。


不过需注意,当前关于脑肠轴与抽动症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脑肠轴异常是抽动症的根本病因。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抽动症患儿确实存在肠道菌群失衡、便秘、腹泻等脑肠轴相关问题,且改善肠道健康(如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后,部分患儿的抽动症状有所缓解,但这种缓解多为 “辅助改善”,而非 “根治病因”,说明脑肠轴异常更可能是抽动症的 “协同因素”,而非 “直接致病因素”。


对于家长而言,若孩子患有抽动症且伴随肠道不适(如频繁腹胀、便秘、腹泻),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以下方式辅助改善:

一是调整饮食,减少高糖、高添加剂食物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避免肠道菌群进一步紊乱;

二是合理补充益生菌,选择儿童专用益生菌制剂,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但需避免盲目使用,需经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种类与剂量;

三是优先规范治疗抽动症,脑肠轴调理仅为辅助手段,不可替代抽动症的核心治疗(如行为治疗、必要时的药物治疗),需先通过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的专业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抽动症治疗方案,再结合肠道健康调理,才能更好改善症状。


总之,脑肠轴异常不会直接导致抽动症,但可能通过多路径间接影响症状。家长无需过度关注脑肠轴问题,重点是及时带孩子确诊抽动症并规范治疗,若伴随肠道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步调理,避免因过度追求肠道干预而延误抽动症的核心治疗。

2025-08-2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