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39健康

抽动症可选择哪些药物进行治疗呢

抽动症的药物治疗并非 “首选” 或 “必选”,仅适用于抽动症状频繁、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社交或生活的情况(如频繁抽动导致孩子无法正常上课、被同学嘲笑引发心理问题)。具体选择哪种药物,需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症状类型、身体状况综合评估,家长不能自行购买或调整用药,以下仅介绍临床常用的药物类型及注意事项。



1、治疗抽动症状的 “针对性药物”。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调节抽动的神经通路,帮助减少抽动频率和严重程度,是临床最常用的类型。比如硫必利,适合儿童和青少年,对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常见抽动症状效果较好,且副作用相对较少,部分孩子可能出现轻微嗜睡、头晕,通常在用药初期明显,适应后会逐渐减轻;还有阿立哌唑,不仅能改善抽动症状,对部分孩子伴随的情绪问题(如焦虑、冲动)也有一定调节作用,常见副作用是轻微体重变化或乏力,需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和精神状态。这类药物多为口服,剂量需按孩子体重计算,且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避免突然加药或停药导致症状反弹。


2、针对 “伴随问题” 的辅助药物。部分抽动症孩子会同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暴躁、睡眠差等伴随问题,若这些问题同样影响生活,医生可能会搭配辅助药物。比如孩子同时有明显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类似多动症表现),可能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哌甲酯类药物(需严格评估,避免加重抽动),帮助提升注意力、减少多动;若孩子伴随严重情绪暴躁、冲动伤人,可能会短期使用情绪调节类药物(如舍曲林),缓解情绪波动;若抽动导致孩子睡眠差(如睡前频繁抽动难以入睡),医生可能会开短期、低剂量的助眠药物(如氯硝西泮),帮助改善睡眠质量,而良好的睡眠也能间接减轻抽动症状。这类药物的核心作用是解决 “伴随问题”,需与治疗抽动的药物协同使用,且用药周期通常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避免长期依赖。


选择和使用抽动症药物,必须遵循三大核心原则。首先是 “严格遵医嘱”:所有药物的选择、剂量、服用时间(如饭前还是饭后),都需医生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制定,家长不能因 “觉得孩子症状减轻” 就自行减药、停药,也不能因 “想快速见效” 就加药,否则可能导致症状反复或引发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伤、情绪异常)。其次是 “密切观察副作用”:用药期间,家长要每天观察孩子的状态,比如是否出现头晕、恶心、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若出现明显不适,需及时带孩子复诊,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不要硬扛或自行处理。最后是 “药物 + 非药物结合”:药物治疗需搭配行为治疗(如教孩子用 “深呼吸” 替代抽动动作)、心理疏导(缓解孩子因抽动产生的自卑)和家庭护理(避免过度关注抽动动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能仅靠药物 “控制” 症状,忽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调节。


家长若发现孩子抽动症状严重,需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童保健科或神经科就诊,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若确定用药,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孩子的过敏史、既往疾病(如是否有哮喘、肝病),便于医生排除用药禁忌;用药后定期复诊(通常每月一次),让医生根据症状变化和副作用情况调整方案。记住,药物是 “帮助孩子改善症状” 的工具,而非 “根治抽动症” 的手段,科学用药 + 综合干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副作用,帮助孩子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

2025-08-27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