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是我们体内一个无形的“时钟”,它精细地调控着睡眠、饮食、激素分泌和细胞修复等生理过程的昼夜节律。当这个内在节律因熬夜、轮班工作或光污染等原因长期紊乱时,它不仅会带来疲劳,更会显著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1、扰乱关键神经递质的平衡分泌我们大脑中负责维持情绪稳定的重要物质,如血清素(带来愉悦感)和多巴胺(驱动动力),它们的合成与释放都受生物钟的严格调控。生物钟紊乱会直接导致这些“情绪稳定剂”的分泌节律失常、水平下降,从而使人更容易陷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缺乏动力的状态。
2、破坏核心睡眠结构,阻碍大脑修复生物钟紊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睡眠问题,尤其是难以进入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和恢复精力的深睡眠。失去这些高质量的睡眠阶段,大脑清理代谢废物、巩固记忆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会严重受损,长期累积会导致前额叶(负责理性控制)功能减弱和杏仁核(负责恐惧焦虑)过度活跃,共同加剧抑郁情绪。
3、引发生理应激与内分泌失调生物钟是体内皮质醇(主要压力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总调度”。节律一旦混乱,会导致皮质醇在错误的时间(如夜间)异常升高,使身体持续处于一种“伪应激”的紧张状态。这种长期的生理压力会直接损害海马体(与记忆和情绪相关)的神经细胞,并促进全身性炎症,而炎症本身也是驱动抑郁的一个重要生理基础。
生物钟紊乱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生物学联系,它远不止是“没睡好”那么简单。认识到这一点,为我们预防和管理抑郁症提供了一个强大且可行的切入点:尊重并守护我们天生的生物节律,建立规律的作息,保证夜间睡眠的充足与质量,就是在为大脑构筑一道坚固的情绪防护墙。 这不仅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健康投资。
2025-10-17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