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内科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上了年纪的患者,因为头痛或头晕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CT结论上写着“老年性脑改变,脑萎缩”,于是患者非常担心,急着询问医生“我是不是得了老年性痴呆”,结果医生告诉患者,得了“脑萎缩”不等于得了“老年性痴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老年性痴呆”是指老年期出现的已获得的智能在本质上出现持续的损害,智能缺失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隐袭发病,逐渐发病,以智能障碍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家属往往讲不出病员从什么时候开始起病,一直到痴呆症状较明显时才到医院检查,主要表现为:在智能方面出现抽象思维能力丧失、推理判断与计划不足、注意力缺失;在人格方面出现兴趣与始动性丧失、情绪迟钝或难以抑制、社会行为不端、不拘小节;在记忆方面出现遗忘,不能学习,时间、地形、视觉与空间定向力差;在言语与认知功能方面出现说话不流利,综合能力缺失。
造成“脑萎缩”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病理性方面造成“脑萎缩”原因各不相同,包括外伤、中毒、卒中、炎症等等,此类患者不一定有痴呆的表现。而“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疾病,脑部有病理性的改变,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而且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该病患者若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不同程度大脑额、颞叶萎缩,或全脑萎缩。因此,出现“脑萎缩”不等于患上了“老年性痴呆”;而 “老年性痴呆”则可能出现“脑萎缩”的病理或影像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