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军花

文章3 阅读量122802

简介: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

梅雨季到了,风湿病人该如何保养?

31 86280 1年前

  

filehelper_1467080566732_33.png

  养生要“顺四时,适寒暑”。梅雨时节多湿热,湿为外邪,内应于脾,脾虚之人,内湿与外湿相感,而见湿邪阻滞,或困于中焦脾胃,纳谷不馨,脘腹胀闷;或下注下焦,大便注泻或小便频涩,妇女还可见带下绵绵;或流窜肌肤,斑癣疮疡,水肿疱疹;或困遏清阳,胸闷气短,头晕脑胀;或内侵肌肉骨节,而为风湿诸病。湿多挟热,暑湿之季,热邪入体,则使人心烦汗出,失眠多梦,口苦口粘,大便粘溏不爽或小便黄赤秽臭。若为平素痰湿蕴热之体,则易内外合邪,而导致旧疾复发,尤其是风湿诸病,如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产后风湿病等,遇梅雨时节,则纷纷出现关节肌肉酸重不适,甚或肿痛发热、僵硬不利,甚至发热咳嗽、缠绵难愈。防湿热之法,外避雨水暑热,内防脾虚生湿化热。下面分别就几个常见风湿病给出结合体质的防“梅”变之法。

  痛风

  宜忌海鲜高汤,祛湿清热

  痛风病人大多属于痰湿体质(体质之一种,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肌肉松弛、神倦身重、嗜睡、口中粘腻、舌体胖、舌苔滑腻)。此类人群好大鱼大肉、甜食等高热量饮食。他们性格多温和、稳重,善忍耐,但易患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高汤厚味,或劳倦脾虚更伤,则易导致痛风发作,轻则足底踝膝隐胀不适,重则下肢关节急作肿热疼痛。生活中宜控制高嘌呤饮食(主要是酒类、海鲜、动物内脏、肉汤),发作期减少关节活动,同时可以至医院风湿科痛风专病门诊积极调治脾虚之本。

  狼疮

  宜避光忌口,清热凉血

  狼疮病人大多见于年轻女性,体质偏阴虚内热(主要表现为形瘦肤干,面红唇红、五心烦热,口疮频发、大便偏干、口苦口干,舌红苔薄),此类人群平素性急好动,易患过敏性疾病,遇梅雨时节之暑热,往往两热相合,更伤阴血,而见红斑加重或发作,脱发口疮,腰酸乏力,小便赤涩或多泡沫,甚至发热不退,出现多种内脏病变。生活中宜避免日光曝晒,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并及时到医院风湿科进行定期免疫指标随访,根据身体情况予以及时调治。

  关节炎

  宜避寒避风,温阳化湿

  各类关节炎病人大多属于气血亏虚体质(主要表现为面色不华,气短乏力,易感多汗,时有咽痰,不耐久劳,动则眩晕心悸,舌淡红或淡白,苔薄或少苔等)。此类人群平素畏风怕冷,时有关节困重不适,胃纳不香,大便稀溏,月经不调。梅雨时节连日阴雨,寒湿入络,易停留关节肌肉,导致关节肿痛酸胀,伸展不利,轻则上楼困难,重则不能抬手行走。生活中宜避免久处湿热,外避风寒空调,出汗后及时干布擦干,关节炎发作时减少关节活动,并积极到医院风湿科进行中药内服外治,或益气,或养血,或温通经络,针灸理疗,及时祛除寒湿,恢复关节活动。

  饮食悦脾远湿,利于风湿稳定

  梅雨时节养生,饮食总原则是健脾和祛湿,因湿多挟热,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凉性的食物。

  瓜类

  瓜类大多属于凉性食物,如黄瓜、丝瓜、南瓜、西瓜等,既能清暑又能祛湿,还可解毒凉血,比较适合这个节气食用。

  薏仁

  薏仁可健脾利湿,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饮用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依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健脾祛湿的天然保养品。

  水芹、洋葱

  水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洋葱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莲藕

  莲藕有利尿止血作用,冷热食用皆宜,将莲藕榨打成汁,可加一点蜂蜜调味直接饮用,也可以小火加温,加一点糖,趁温热时喝下。

  绿豆

  绿豆具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不过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而降低功效。

  白萝卜

  白萝卜有很好的清肺利尿效果,所含的纤维素也可促进排便,利于减肥。如果想利用萝卜来排毒,则适合生食,建议可打成汁或以凉拌、腌渍的方式食用。若脾胃虚弱者也可水煮后饮汤食萝卜,可化痰下气,除满消胀。

  其他适合梅雨季节的食品还有:山药、白扁豆、冬瓜、百合、莲子、芋艿、茭白、荸荠等。

  《内经》认为,风湿病成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或寒湿入里化热所致,因此梅雨时节及平时日常生活中都应注意避风寒,防潮湿,保暖,截其来路,方是预防摄养之良策。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