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老先生的“伤寒俯视图”
太阳病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由于这个时候正气开始抵抗,正邪斗争还只限于体表部位,故称为“表证”。
太阳病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两大类。
由于证候表现不同,太阳经证又包括中风和伤寒两大类;
太阳腑证又包括蓄水和蓄血两类。
除太阳的经腑证之外,还有邪热蕴郁胸膈不得伸发的虚烦证,热与痰或水互结的结胸证;
若中焦寒热阻塞,升降失调,还可出现心下痞证;
太阳病治不得法,也就是误治,还会发生种种变证;
另外,还有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证候,作为太阳病类证与太阳病鉴别比较。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若少阴阳气不足而感外邪,还可形成太阳与少阴同时俱病的“两感”证。
太阳病的治疗
经证属表,当用汗法;
因感受风寒邪气,故宜以辛温解表之法。
腑证蓄水,用通阳行水法;
蓄血,用破血逐瘀法。
若属太阳与少阴的“两感”证,当温经解表并用。
至于其他诸证,或用温法,或用清法,或用补法,或用泻法,自当随证施治。
阳明病
阳明,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
两阳合明谓之阳明,说明阳明之阳气最旺盛。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客阳明,气血壅而容易化热,故阳明病属于外感热病中正邪斗争有力,热势抗盛的极其阶段。
形成阳明病的原因,有原发和继发两种。
原发的阳明病,是邪气直犯阳明,在经之邪不解,随经入腑而成;
继发的阳明病,多来自太阳之邪不解而内传,或由太阳、少阳病的汗不得法、误汗、吐下,伤了胃中津液所致。
阳明病在三阳病重属里证。
由于阳明易从燥化,故其病变以燥热津伤,实热内结,以致腑气不通,而见痞、满、燥、实的里实热证为主要特点。
这种病证反映于外的证候,叫“阳明外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主,并以此与太阳表证、少阳半表半里证相鉴别。
阳明病除腑证外,还有经证、热证、寒证以及蓄血等,
其病变重点在于腑实,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作为辩证纲要。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脾与胃相联系,
若阳明不从燥化,而是热与湿合,则湿热蕴郁,既不能外越以为汗,也不能下泄而从小便排出,湿热交蒸,还可以发生黄疸。
阳明病证候繁多,故其治法亦较复杂,或寒或温,或汗或下,均可随证使用。
但由于其病变以腑实为主,故治法重点在于泻下,
正如尤在泾所说:“盖阳明以胃实为病之正,以攻下为法之的。”
根据阳明病的上述证治特点,我们把阳明腑实证及其治法列在阳明病诸证之先,进而辨可下与不可下,
然后在分别介绍经证、热证、寒证、蓄血证以及湿热发黄等诸证,从而使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习掌握。
少阳病
少阳属胆和三焦,与手足厥阴相表里。少阳虽亦属三阳之一,但其抗邪能力不如太阳、阳明。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
太阳经行于背,阳明经行于腹,少阳经行于身侧,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外侧从太阳之开,内侧从阳明之合,从而起到枢机的作用,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少阳为枢。”
少阳病可从他经传来,也可由本经起病。
由于邪气结在胁下少阳胆经部位,正邪斗争与表里之间,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候。
太阳病邪在表宜汗,阳明病邪在里宜下,
少阳病邪在表里之间,故汗下皆在所禁忌,当以小柴胡汤和解为正治之法。
至于少阳的各种兼夹证,则另有相应的权变治法。
太阴病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
病入三阴,以虚寒病变为主,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足太阴脾的虚寒证。
脾赖阳气运化,脾阳充盛,则水谷精微能够得到运化输布,以营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
若脾阳衰弱,则中阳不运,寒湿不化,即可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有传经而来的,有寒邪直中而成,亦有因误治伤害脾阳而发病的,
其主要临床表现以腹满时痛、食不下、呕吐、下利等症状为主。
三阴为三阳之里,而三阴亦自有表里,故风寒邪气所中,
不一定全入于脏,表现为太阴脏病,亦有邪气在经表现为太阴经病的。
若既有经证,又见脏证,则为经脏表里俱病。
同时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故太阴病中,有兼及太阳燥化而出现腹满疼痛拒按的实证,
因属太阴转系之邪,所以与阳明承气汤证又不尽相同。
太阴病的治疗
以温中扶阳,运化寒湿与正治之法,至于或汗或下,则为随证施治之法。
本篇先论脏病,次论经病,又次为经脏俱病,以示太阴病的重点所在。
少阴病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
心主火,肾主水,心肾统摄人体水火阴阳之气。
肾为阴阳之根,真气之所系。
心火居上,肾水在下,心肾借经脉之通道,使水火上下交济,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病至少阴,心肾功能受损,阴阳失去平衡,火衰者表现为阳虚寒证;
水亏者表现为阴虚热证;
若阴阳离决,精气脱竭,则可出现死证。
肾为主水之脏,少阴病阴阳失调而不能主水以行津液,又常见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证候。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故有邪在太阳而内及少阴的,亦有寒中少阴而仍外连太阳的表里同病。
又因少阴居太阴与厥阴之间,少阴病可外合太阴见吐利,亦可内合厥阴见厥逆,故少阴有“主三阴之枢”的说法。
少阴病有来自传经的,有属外邪直中的,也有因误治损伤了心肾水火阴阳而形成的。
少阴病以阳虚的寒化证为主,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临床表现。
若寒化证见恶寒、身蜷、手足厥逆等证,则为病进;
若更见下利、脉不至的,则属病危。
少阴病治法
若属阳虚阴盛的寒化证,则应扶阳以抑阴,有水者当兼以利水;
若属阴虚阳亢的热化证,则以育阴为主,有火者当兼以清火。
由于少阴病以阳虚为主,故治疗当以回阳为急务。
厥阴病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为三阴经之末,如《内经》所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厥,有极的意思,病至厥阴,则阴寒盛极。
但根据辩证法的观点,物极必反,物穷则变,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期时可以相互转化。
阴寒盛极,则有阳热的来复,也就是阴尽而阳生,寒极则生热。
阴病转阳,寒极生热,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主要是看正邪斗争的状况,其关键取决于人体阳气功能的盛衰。
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厥阴中见少阳”。
厥阴、少阳均内寓相火,少阳为一阳之气,标志着阳气的初生,这些就是阴尽阳回的基本条件。
由于阴寒盛极,而有阳气来复之机,故厥阴之为病,阴中而有阳,常以寒热错杂的证候出现。
又由于阴阳有消长、寒热有胜复,故厥阴病也可以表现为寒证、热证以及阴盛亡阳的死证。
厥阴病的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的寒热错杂证为代表;
而厥阴病的阴阳胜复,又常以手足厥冷与发热的日数多少作为判断的依据。
厥阴病的寒证,以手足厥冷和下利为主要见证;
厥阴病热证,则以口渴、下利后重、呕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厥阴病主要是肝的病变,肝病则疏泄不利,可影响脾胃功能不和,因而常见呕吐、哕、下利等疾患。
厥阴病的治法
寒者宜温,热者宜清,而寒热错杂者,当寒温并施兼而治之。
侯献兵医生河北 沧州 沧州市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7 21605 8年前
18857 8年前
18848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