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

文章196 阅读量3729451

简介: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

儿童使用抗生素,你纠结过吗?

18599 1年前

  关于抗生素的问题,坦白讲,连医生有时候都很纠结。

  一位儿科医生朋友和丁当妈聊过:“比如感冒,单纯的感冒不用特殊治疗,但是疾病往往不按照套路来。

  谁也不知道普通的感冒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每年因为感冒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发烧,去看医生,普通感冒症状,我会让家长回去以护理为主,多观察,随时复诊。

  都知道孩子的病情发展迅速,一两天之内发展成肺炎的情况也是有的,那么家长就会想:一定是之前那个庸医把我孩子的病给耽误了,要是早点开抗生素就不至于发展成肺炎。

  而有的时候,明明已经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给开了抗生素,有些家长也会摆明了说:我们不想用抗生素,可不可以换成中药之类的?

  回头一转身就骂:什么医生?就知道用抗生素,这不坑孩子么?”

  

  今天,丁当妈掰扯一下抗生素那些事儿:

  孩子的身体在成长,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好比体内有一只军队,专门用来抵抗外来入侵的细菌、病毒。

  但是军队需要操练,如何操练?当然是实战!

  抗生素好比外援,如果我们一有风吹草动就请来外援,自己的军队就会散漫无战斗能力。一旦外援掉链子(耐药),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请外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我军辛辛苦苦培养的盟友(例如肠道菌群),也会被外援不分青红皂白一并杀死。

  但如果我们一味的固守,即使遇到强大的敌军还是死要面子不请外援。那么全军覆没也不是闹着玩儿的!

  明白点儿没?那么还有问题,到底什么情况算抗生素滥用呢?

  其实滥用不只包括过度使用,不规范使用也一样是滥用,比如以下这几种:

  一、不该用的情况

  首先,抗生素不是“消炎药”,其实诱发炎症出现的因素那可是相当的多,总的可分四大类:

  生物的(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物理的(如热、辐射),化学的,以及免疫过度的因素。 

  很明显,这些“炎”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用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而这只占炎症比例中的少部分。

  所以,很多家长在儿童摔伤、烫伤过后,为了预防发炎,都会给孩子吃点所谓的消炎药,这是很错误的做法。不但不能达到效果,无形中造成了抗生素的滥用。

  再有,感冒大部分由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无效!

  普通感冒无需药物治疗,属于自愈性疾病。一旦出现了感染性并发症,那就不是感冒了,而是新的疾病,例如支气管炎、肺炎之类。

  最后,抗生素预防感冒,无稽之谈!

  即使是疫苗,也只是针对流行性感冒有预防作用;普通感冒,没有药物可以预防。

  

  二、该用的时候你用对了么?

  一般用抗生素,医生会开相应疗程的用量,说明书中大多也会标注。很多妈妈们知道抗生素的危害,在给孩子使用的时候内心也是纠结的很。

  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认为已经好了,就擅自停掉。好比仗还没有打完,援军忽然撤退,后果可想而知。

  细菌此时一看援军撤了,很有可能更加猖狂,而且有了和抗生素作战的经验,那么再次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药效也会打折,也就是所谓的耐药。

  因此,抗生素,一定要吃够疗程!

  有的妈妈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可以达到细菌全覆盖的效果。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倒容易造成细菌耐药。

  而且,同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儿童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就越大。

  所以,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另外,有时候,抗生素可能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见效。不要频繁的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

  三、口口相传的经验不可取

  往往家长们对孩子使用过的,见效的抗生素会存在好感,在孩子下次生病的时候往往这些药物会成为首选。

  可真相是,疾病不是按照套路来的。如果真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人人都可以当医生了。

  综上所述,孩子感冒,先别着急去医院,让军队实战一下。

  即使偶尔一两次败下阵来,也不要捶胸顿足的后悔为什么没早请外援,因为每次作战过程都是成长的过程。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医学,没有绝对的最佳方案,只有在衡量利与弊之间,天平更偏向那一边,我们才会做出合适的选择,儿童用药也是如此。

  

  最后,来个片花。

  丁当妈问儿科医生朋友:“遇到那么多纠结挨骂的情况,你总结出最佳方案了么?”

  他说:“当然有啊,就看家长相不相信我喽!相信我的,我会多说几句,多解释几句。

  不相信我的,我也会分析利弊,把选择权交给家长。可后面那么多排队的患儿等着,有时候也是有心无力,随缘了......”

  看完这篇的你,在娃用抗生素这个问题,恍然大悟没有?

  合理用药,切莫惊慌,欢迎转发!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