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这个庞大的高血压人群,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十年、二十年后就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而有引发心梗的危险。控制高血压,用药很关键。今天,我们邀请了东方医院心内科专家李莹和大家谈谈高血压药物治疗中的几个误区。
1.不用服用降压药也可以治疗高血压医学科技突飞猛进,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高血压是没有根治的方法的,高血压是需要降压药物来控制的,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不是根治高血压。如果有宣传说“什么仪器、理疗、药物”可以一次性根治高血压,或者有一种方法“可以降压而不用服药”,那都是骗人的。
2.降压药服用以后就有依赖性了正如上面提到的,降压药只是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并不能治愈高血压,而且目前也没有治愈高血压的方法,所以按时服药只是为了控制血压,并不是对降压药有依赖性。当然,有些高血压的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比如低盐饮食、参加运动、生活规律、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造成的焦虑,血压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相应地降压药物的剂量可以减少,所以降压药是否服用、剂量如何都是由你的血压决定的,并不存在“依赖”之说。
3.高血压没有不舒服可以不治疗高血压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因此也归在“慢病”一类,是需要终身关注和管理的疾病,还有一个概念是高血压是“隐性杀手”,大多数不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都会说“我没什么不舒服”“血压高,我没有感觉”,实际高血压的危害在于长期对全身的动脉的损伤,导致和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最终的结果是心脏的动脉硬化导致心肌梗死,脑子的动脉硬化形成脑梗,肾脏的动脉硬化导致肾衰,而动脉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患者接受高血压的治疗是为了十年,乃至二十年以后可以健康的生活,血压控制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4.我是来看高血压的,医生为什么又化验血又做B超、心电图的上面说过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在于增加了心、脑、肾的负担,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动脉、心脏、大脑、肾脏的并发症,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首次就诊于心血管专科的高血压患者,医生都会给予相应的化验和检查,以发现是否有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医生根据化验和检查的结果在制定降压方案时会更加的有的放矢,因为有数个种类的降压药可以选择,降压药对于不同的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是有所“偏向”的,医生根据化验和检查的结果可以制定更加符合患者的个体化降压方案。
5.血压控制好了就停药或减量,根据血压波动每天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心血管内科的医生都有一个经验,在门诊遇到一个血压不稳定的患者,会首先询问患者服药的情况和习惯,因为血压的不达标或者波动最常见的原因是没有正规服药。基本表现为“血压控制好了就停药或减量”或者“根据血压波动每天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降压的药物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有一定的“服药规矩”的,首先,具体服用哪一种取决于血压高的程度、合并的疾病、对降压药副作用的耐受,初期定降压方案时要摸索一段时间,要很好地配合心血管内科的医生,降压方案摸索好了以后长期按照维持量服用。其次,降压药物服用后其血药浓度是有一定“半衰期”的,也就是说要按时补充代谢掉的降压药,多长时间补充一次是根据降压药物的清除“半衰期”决定的,所以说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服药,临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只会是加剧血压波动的原因。有两种情况需要及时找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复诊,一是血压未控制在140/90以内或者每天固定的时间血压控制不佳;二是出现其他疾病、生活状态、其他合并药物的变化而导致了血压的波动,心血管专科医生都会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给予细节的建议。
“我们谈了这么多,是让大家对高血压这种慢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虽然高血压带来的后果很可怕,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35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必须测量一次血压,及时的发现高血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地降低或推迟高血压的发病;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有效的方法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地预防与遏制动脉硬化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8 20812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