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期

自闭症的诊断与干预

在线时间:2013年04月11日15:00-16:00

第305期 自闭症的诊断与干预

在线时间:2013年04月11日15:00-16:00 活动已过期

活动介绍:本期名医在线邀请著名儿童行为发育专家邹小兵教授就自闭症(孤独症)相关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活动期间(4月11日15:00-16:00),中国移动用户拨打125904030001可..

邹小兵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儿科

精彩问答(8)

  • 孩子六岁的时候感觉呼吸很困难,后来确...

    男 6岁

    病情描述:孩子六岁的时候感觉呼吸很困难,后来确诊是抽动症。通过治疗现在呼吸已经没问题了,但是会经常亲亲手、闻闻手这样,那是正常的吗?【本提问来自中国移动12580名医堂用户电话提问,中国移动用户12580名医堂活动期间拨打125904030001可和名医语音交流,并有机会获得专家稀缺门诊号。】

    11年前

    抽动症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家长不是要阻止他闻手或者东摸西摸,而是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去取代他的不良行为。

  • 孩子现在一岁七个月,在孩子一岁五个月...

    女 1岁

    病情描述:孩子现在一岁七个月,在孩子一岁五个月的时候去医院做了自闭症检查,包括语言测试等相关检查都做了,那唯一不正常的结果就是一份ABC孤独症量表的结果,那这个量表的结果当时是130左右,分数蛮高,但是我回家自己做的结果发现跟医生讲的不太一样,觉得医生评估的分数和我评估的分数出入会比较大。【本提问来自中国移动12580名医堂用户电话提问,中国移动用户12580名医堂活动期间拨打125904030001可和名医语音交流,并有机会获得专家稀缺门诊号。】

    11年前

    一岁七个月的孩子用ABC量表是无效的,用ABC量表测不出一岁七个月孩子是不是患自闭症。你可以用我说的几条来和孩子做测试,就是眼睛看人好吗、手指会指物吗、叫他会应吗、妈妈离开会跟吗、开始有语言吗,如果这五个项目都挺好的话,就不用太担心。但如果这些交往方面的指标有一个两个是不够好的,要让医生去亲自观察。目前对于一岁半左右的自闭症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好的量表能诊断,主要靠的是医生和孩子非常亲密的互动才能诊断出來,光靠量表是无效。

  • 孩子现在十二岁,最近经常发笑,会跑出...

    男 12岁

    病情描述:孩子现在十二岁,最近经常发笑,会跑出去,寝食不安。孩子是十岁前一直在农村,近两年到了县城,但是和爷爷奶奶不融洽,和老师不融洽,他在一个月之前都是正常的,就是现在出现这些症状,怎么办?【本提问来自中国移动12580名医堂用户电话提问,中国移动用户12580名医堂活动期间拨打125904030001可和名医语音交流,并有机会获得专家稀缺门诊号。】

    11年前

    这个情况不能拖延,要马上到儿童精神科就诊,拖延的话会对治疗产生不良后果,不能在家里等待。在这段时间要对孩子关心、关爱、陪伴、交流,不要打骂孩子,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他是不是患病了,在确认之前不要说孩子不听话或者逼迫孩子做这做那的,这个时间要关心、关爱、陪伴、交流!

  • 孩子八岁,上课的时候老是会走来走去,...

    男 8岁

    病情描述:孩子八岁,上课的时候老是会走来走去,停不下来,很活跃,是不是有多动症的倾向呢?【本提问来自中国移动12580名医堂用户电话提问,中国移动用户12580名医堂活动期间拨打125904030001可和名医语音交流,并有机会获得专家稀缺门诊号。】

    11年前

    要到医院确诊究竟是多动症,还是一个正常的好动的孩子,这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正常的好动的孩子要在教育方面下功夫,这个教育体现在学校老师,也体现在家长,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克制住自己的冲动,在学校上课减少自己的好动行为。
    这有一些相应的策略去帮助他,例如说上课的时候老师每隔五到十分钟对他前一段时间的安静进行一个赞赏,上完课的时候对他上面这堂课比起前一段时间的安静给与一个表扬,或者说暗示他上课老师会给他一个提问,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什么时候提问”上面来,这样的话可以改善孩子的一些好动的行为。
    另外,学校、老师、家长对于正常的好动的孩子要给与充分的理解与容忍,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安安静静的,总有一些孩子会比别的孩子好动一些,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对待这些好动的孩子。
    如果他是确诊了多动症的孩子,除了以上的这些教育方法之外,我们还是建议他要进行药物治疗,用药物去改善他的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状,这样双管齐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 孩子五岁多,自从去年11月开始有尿裤...

    女 5岁

    病情描述:孩子五岁多,自从去年11月开始有尿裤子的现象,一天要换五条裤子,做过尿常规检查,结果都正常,请问是什么原因的呢?【本提问来自中国移动12580名医堂用户电话提问,中国移动用户12580名医堂活动期间拨打125904030001可和名医语音交流,并有机会获得专家稀缺门诊号。】

    11年前

    小孩在五岁之前的尿裤子现象都算是正常范畴,五岁之后则可能是遗尿症,如果做过尿常规结果正常,医生检查也没什么特别问题,那么可以继续观察。小朋友有可能因为天冷、受到惊吓等出现行为倒退的现象,如果小朋友在情绪等方面都恢复了,那就好了。但如果情况持续的话,还是要到医院,让医生在心理、行为矫正等方面下点功夫。

  • 宝宝现在一岁,不会用手指东西,问他爸...

    男 1岁

    病情描述:宝宝现在一岁,不会用手指东西,问他爸妈在哪里他也不知道,手指远处他也不会跟着去看,现在还不会说话,只会一些无意识的发音,才刚开始会扶东西站立。一岁之前都不认生,但是现在就会有认生的行为,例如如果有陌生人要抱他,就会趴在我肩上看着人家。我们把他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如果我们走开,他也不会找我们。有几个月了,都是喜欢拿东西在手里转,出去都只是喜欢玩手里面的东西。叫他名字大多数回应,但是在玩手里的东西的时候就不会应。我们去上海儿童医院就医的时候,医生说看人眼睛追随是可以的,一岁多的孩子还比较小,不能确诊,只能说有点征兆,也可能是发育迟缓,让我们回去多陪他玩、沟通。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本提问来自中国移动12580名医堂用户电话提问,中国移动用户12580名医堂活动期间拨打125904030001可和名医语音交流,并有机会获得专家稀缺门诊号。】

    11年前

    你的孩子已经符合自闭症早期预警信号的几个了,不理人、不看人、叫他不应等,但是有预警指标不意味着就是自闭症,但是必须警惕!
    发育迟缓有三种,一种是运动发育迟缓,一种是精神发育迟缓,一种是社会交往发育迟缓,社会交往发育迟缓已经是属于自闭症的一种了,你应该让医生帮你追踪。
    要提醒家长在这个期间不管孩子是不是自闭症,都要记住不能让孩子有太多机会处在一个人的独自时间之中,我们要总是跟他互动,用眼神用表情用动作用语言来和他充分互动着,让他忙忙碌碌地应付家长的交往行为,哪怕真为自闭症,也有可能因为这些活动而把它中断,让孩子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 女儿现在已经7岁了,到医院诊断是排除...

    男 7岁

    病情描述:女儿现在已经7岁了,到医院诊断是排除了自闭症、多动症,当时做了脑部的核磁共振,结论是发育迟缓。她跟同龄的孩子相比有一大段距离,语言表达能力、手脚协调能力等各方面都是比同龄的孩子差的很远。现在上课是不可能听讲的,她可以坐在位置上面,但都是在玩自己的东西,笔啊,笔记本这些,好像没有意识去听老师讲课,全靠在家的时候教,但是教的时候也很困难,对于一些她感兴趣的东西一下子就学会,3岁半的时候做过智力测试,结果是70多分,要如何改善呢?【本提问来自中国移动12580名医堂用户电话提问,中国移动用户12580名医堂活动期间拨打125904030001可和名医语音交流,并有机会获得专家稀缺门诊号。】

    11年前

    首先要指出脑部的核磁共振检查是不能够排除自闭症的。
    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上学注意力不太集中,可以坐在位置上但是不能完成学业,好像学不到东西,这样的情况,建议家长再和孩子做一次智力测试。
    如果是智力测试结果只有70多分,孩子除了在正常的学校上学之外,必须要有一对一的家庭或者特教老师来对孩子进行帮助的教育,如果家长教育的方式不是很好,那么必须求助于特殊教育的老师来帮助家长。主流教育加上特殊教育的方式会对孩子来说帮助比较大。发育迟缓本来就是儿童发育行为障碍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这种孩子应该按这种方式去做会比较好。

  • 您好!我家老大6岁是自闭症,老二现在...

    男 3岁

    病情描述:您好!我家老大6岁是自闭症,老二现在三个半月,核磁:脑外间隙增宽。大运动正常,躺着时有对视,可逗笑“咿呀”说话,会大笑出声,但有时也喜欢看天花板,竖抱时对视和逗笑较躺着时少,大多时不看人,横抱时基本不看抱的人,看天花板和灯。目前追声不好,不会转头找声源,听筛通过。出门表情严肃,皱眉。在家也经常皱眉。请问对视差,是对人兴趣差吗,如何早期干预

    11年前

    您好,基于您的表述,老大患有自闭症,老二患上自闭症的几率是5-10%。您的老二有90-95%的几率是正常孩子。如若老二在三个半月已经表现出一些异常,那么更需要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值得强调的是,家长需要愉悦地关注,例如逗孩子玩和孩子互动等,而不应该忧心忡忡地关注。家长持之以恒的关怀和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