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新

文章25 阅读量411996

简介: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

肿瘤治疗的常见误区

17846 1年前

  ​ 肿瘤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之一:忽视综合治疗

   关于肿瘤的治疗,社会上流传三句话:得了恶性肿瘤,一是被吓死,二是被治死,三是被补死。但有很多没有从整体出发,忽略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致使很多不该手术的手术了,或者不重视术后的后续治疗,以致使一些肿瘤病人术后复发转移,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存期明显缩短。

  误区之二:过度化疗

   目前我国治疗肿瘤的化疗方案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临床观察结果以欧版标准为主,不全适用于中国人。不管身体条件如何,全部使用同一个方案是不科学的。在应用剂量上也是统一标准,有的人效果好,有些人却不能耐受,对身体打击较大。大部分肿瘤病人都相信依赖化疗,并振振有词“生命不息,化疗不止,死而后已。”

   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也会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对人体造成损伤;同时化疗会抑制患者免疫功能,这反而助长了癌细胞的生长;多次化疗、反复刺激,会加剧癌细胞的耐药性,降低化疗效果,一般化疗4~6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化疗有严格的疗程和剂量规定,使用时不能过于相信化疗的抑瘤奇功而擅自加量。比如乳腺癌术后,一般情况下8次化疗就达到目的了,超疗程使用,患者5年生存率并不会提高,生活质量反而明显下降,有些体质较差的出现了“一边化疗,一边扩散、转移”的情况。更有一些患者盲目追求大剂量、多疗程治疗,结果导致了“瘤去人亡”的悲剧。

  误区之三:自暴自弃

   癌症经过积极有效正确地治疗,有部分患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即使到了中晚期也有近60%的病人可以延长寿命、带瘤生存。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大量的癌症病人,发现那些不放弃与癌症斗争的病人比听凭命运的癌症病人存活的时间要长的多,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并没有为患者和家属所认同。多年来,人们一直把癌症看成是不治之症,谈癌色变。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不敢正视现实,终日诚惶诚恐,精神负担沉重。

   患者亲属哭哭啼啼,不敢与病人直接交流,这样做的结果使患者的精神压力更大,加速了癌症病人的死亡。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有一些癌症病人在确诊之前无发现有任何不适之感,能吃能喝,谈笑风生,和正常人没有明显的不同,可检查结果出来后,精神一下子就垮了,不吃不喝,卧床不起,任何治疗方法难以奏效,从此再也听不到他的笑声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当数量被诊断为晚期癌症的病人能够正确的面对现实,乐观地对待病情,选择正确的治疗和康复方法,热情地对待生活,忘却了自己是一个癌症病人,整日充满了歌声和笑声,使死神望而却步,他们幸福地生活着。

  误区之四:滥用滋补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主要是虚、瘀、毒相互影响而成,临床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多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法。如若采用西医手术、放化疗之后,皆认为肿瘤是以虚为主,免疫力低下,盲目采用食补和药补,如冬虫夏草、人参、鹿茸、胎盘、蜂王浆、灵芝粉等等,更有甚者市场上提高免疫力的滋补保健品广告满天飞,误导消费者,不但使癌症病人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而且由于补治不当贻误病情,促进了癌症复发和转移。

   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遵循对症下药、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假如是因为正气虚弱也要分清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在药性上又有寒热温凉之区别,具体治法上还有补五脏之不同,所以临床上要根据病人的具体虚损程度、五脏六腑之差异有的放矢的采用补法。

   我们要牢记“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训,例如,有的癌症病人本来就阴虚内热,结果又服了人参、鹿茸、冬虫草等阳热滋补之品,造成咽干舌燥、口鼻出血、唇舌起泡,病情不轻反重;再如,结肠癌和乳腺癌的病人无论手术前后大量服用胎盘、蜂王浆、冬虫草、牛奶、鸡鸭鱼肉等高脂高热量补品,可促使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因此,补与不补,补之多少应辨证施补、科学选择。

  误区之五:中西对抗

   西医和中医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部分西医同行对中医药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者无知,对中医药治疗肿瘤效果不予认可,甚至抱着排斥、诽谤之态度,以致造成社会上有很多人过分依赖于西医的手术和放化疗,轻视或者放弃中医药治疗的机会。事实上,很多西医肿瘤大家在肿瘤的治疗上也强调“中西医结合”。汤钊猷院士在其肿瘤防治科普图书《消灭与改造并举》中,对肿瘤防治的中西医结合有专门的论述,值得一读。

  

  

  孙宏新医生河南 郑州 郑州河南省中医院 肿瘤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