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帼

文章43 阅读量1468504

简介: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营养科

糖友秋季养生防慢支——饮食篇

16673 1年前

  糖友秋季养生防慢支

  文:魏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营养科

  

  秋季的气候从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过渡时期。为了顺应季节的变化,人体也会出现阳消阴长的表现。所以秋季养生,一切皆以养收为原则。五脏通应四时,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现最强,二是秋季最容易出现肺受伤的病证,而慢性支气管炎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秋季,糖友们要注意通过饮食、起居等调养,来保护肺脏,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如果是已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糖友,也可以通过本文介绍的方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

  饮食护肺

  秋季护肺防慢支的饮食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减辛增酸、凉润滋阴以及秋令进补。减辛增酸是因为五味中的酸和辛各代表了不同的脏腑和功能,秋季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减少辛味食物,可以迎合秋季养生的需求。而凉润滋阴是因为秋季气候干燥,需要适当增加凉润之品来保护人体津液不受燥邪所伤。至于秋令进补则是因为过完秋季就是冬季了,为了帮助糖友增强体质,预防慢支的急性发作,适当进食补益之品,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一、减辛增酸

  减辛增酸的理论是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秋季肺气旺盛而肝气虚弱,为了防止肺气克伐肝气,我们要通过饮食来进行调节。适当增加一些补充肝气的酸味食物,来保护肝气不被肺气所伤。另外,从食物性味的功效上来看,辛味的食物容易引起出汗的症状,起到发散的作用。而酸味食物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减辛增酸也顺应了秋季阳气收敛的这一特性。另外辛味食物多属阳,而酸味食物多属阴,减辛增酸也有符合“秋冬养阴”这一中医传统养生理念。阴液充足可以有效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肺阴亏耗引起的咳嗽症状,如:干咳少痰、声音嘶哑、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疲乏盗汗等。

  所以糖友们在秋季饮食上要注意减少食用生姜、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不吃或少吃麻辣香锅、红油火锅等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苹果、石榴、葡萄、山楂等酸性水果。但由于水果的含糖量较高,仅适合血糖控制平稳的糖友食用。同时食用的时候注意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二、凉润滋阴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出现干咳、无痰的症状,这会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如果糖友在饮食中适当增加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可以有效的预防燥邪损伤。食物中常见的凉润之品有莲藕、银耳、雪梨、百合、山药、鸭肉等,当然也可以适当应用少许药膳来进行调理,麦冬茶和百合粥就是不错的选择。

  麦冬茶

  制作方法:麦冬、百合、川贝各3g,代茶饮。

  功效:预防燥邪伤肺出现的咽干口燥,干咳无痰。

  百合粥

  制作方法:百合10g、杏仁6g、赤小豆30g,加入粳米共煮成粥,可做早餐食用。

  功效:预防肺燥咳嗽,也可作为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治疗药膳。

  糖友应用小贴士:此款粥品需算在糖友日常饮食中,作为主食的一部分。粥品不要熬煮太过,可以事先熬制赤小豆和粳米,半熟时放入百合和杏仁。食用时注意搭配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饮食,以防升高血糖。

  虽说秋季燥邪当季,要补充凉润之品来养护肺脏,但是糖友们也要注意,过多的食用寒凉之品,会导致饮冷伤肺,诱发肺部疾病或者使肺脏原有疾病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受凉后咳嗽的症状。虽然冰糖蒸梨是家喻户晓的缓解咳嗽症状的食疗方,而秋梨膏或梨膏糖也可以滋阴润肺。这些食疗对于咳嗽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都很适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使用。但是这些药膳中,由于含有蜂蜜或冰糖,对于糖友们并不合适。那么如果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糖友出现受凉、干咳少痰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呢?不用担心,糖友可以尝试应用姜苏茶来缓解症状。

  姜苏茶

  制作方法:生姜、苏叶各3g,代茶饮。

  功效:适用于凉燥引起的咳嗽、少痰,也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治疗。

  三、秋令进补

  进入深秋,人体的精气开始封藏,这时糖友可以适当进补,根据自己的体质吃一些滋补的食物,如:大枣、莲子、板栗、核桃、芝麻等平和的食物,可以起到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使身体以更好的状态来迎接寒冬的到来。而糖友们在滋补的同时要注意把这些食物的能量计算在每日的饮食中,不要食用太多,破坏了自己的饮食控制计划。

  (本文已发表,转载请和我联系。谢谢)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