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了,又到了夜宵啤酒狂欢季。提到夜宵夜市怎么能少了餐桌上的主角“小龙虾”!十三香、黄焖、冰镇、麻辣……想想就流口水。但是!!最近一则“四人疑吃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新闻再次把小龙虾推到了——风口浪尖。
尽管从目前媒体报道来看,大多把这类疾病的源头指向小龙虾,但从华山医院每年接诊情况来看,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发的病例占据了大多数,特别是神经内科方面的疾病居多。然!这并非说,小龙虾就是“无辜的”!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溶解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讲人话!就是:肌细胞被破坏,细胞内内容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肌肉酸痛,也会有发热、全身乏力,尿色呈茶色或红葡萄酒色尿,严重者出现少尿肾功能衰竭。
从华山医院急诊内科近年来接诊的“横纹肌溶解症”病例来看,大多数为轻度,有些患者只要多加休息、多喝水,症状即可缓解,有一部分症状较严重的,除肌肉酸痛外,可伴有肌肉无力、酱油色尿等,如果及时发现、及早送医,一般只需要通过补液的方式,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将破坏的肌细胞排出体外,保护肾功能,症状也都会有所缓解,而症状最为严重的如造成肾功能损伤甚至衰竭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这些往往需要做血液透析才能进行治疗。
“横纹肌溶解症”与小龙虾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它的发病原因涵盖39个大类100多种,包括剧烈运动、过量酒精以及服用降脂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
横纹肌溶解跟小龙虾有关系吗?
我们先看看小龙虾的养殖条件。小龙虾放养前需严格消毒池塘,每亩施腐熟的畜禽粪300~500公斤;需避免水质受重金属、杀虫剂、除草剂、油、甲烷等物的污染,在养殖中应采取微流水或定期加新水养殖,可促进生长;需严防水质受到工业污染、农药污染和化学污染。有些虾农为了确保小龙虾生长良好,还会在池塘中放入些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
再看看横纹肌溶解的常见病因“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极端体温、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感染等 ”相信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其中奥秘。
第一,龙虾需要大量家禽的粪便,这其中可能含有大量寄生虫虫卵,及细菌病毒等。正好对应横纹肌溶解症中的“感染”这一病因。
第二,小龙虾生长环境水质需避免受重金属、杀虫剂、除草剂、油、甲烷等物的污染,如果有些养殖基地未做到,那正好应对另一个病因“毒物”。
第三,为了确保小龙虾生长良好,池塘中放入些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不得不跟“药物”相联系。
是不是吃得多比较容易得病啊?
这个我觉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从量变到质变”。医学上致病的关键取决于,致病体的毒力和数量还有人体的个体差异。明确了原因,自然就会有很好的应对解决方案。控制小龙虾进食量,减少毒害物质摄入,达不到致病的临界点,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如果食用小龙虾后出现,肌肉酸痛,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尽早到医院就诊。有明确的病因加上血液检测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如指标超正常值五倍即可确诊。治疗其实也不困难,轻中症的预后良好,不会留有后遗症,一般有效5-7天左右可痊愈。治疗方法予以大量补液,补充碳酸氢钠,利尿。目的在于稀释肌红蛋白及肌酸激酶在血液中的浓度,有助于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防止以上物质浓度过高,将肾小管堵塞,引起肾功能恶化。如恶化严重可能引起急性肾衰竭,需要血液透析治疗,并可能留有后遗症。
因小龙虾所致的横纹肌溶解症还是少数,占了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中的一小部分,并且散发为主。但是,如果大家了解该病的原因发展和预后。可以学会避免和应对。不用再对小龙虾说“想说爱你不是很容易的事了。”
贴心小提示
小贴士1:吃小龙虾要预防四种疾病
1、皮肤过敏:龙虾是一种高蛋白食物,会出现异种蛋白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吃了可能造成全身过敏,出现红色的风疹团。
2、急性肠胃炎:吃了不干净或未煮透的龙虾很容易得急性肠胃炎。
3、寄生虫疾病:龙虾的颈、头寄生着多种寄生虫,切忌生吃。
4、痛风:吃龙虾时不要喝啤酒,因为龙虾蛋白质高,嘌呤的含量也非常高,如果吃龙虾同时大量喝啤酒就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引起痛风发作。
小贴士2:如何避免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夏季食物尤其容易变质,要尽量少吃一些重口味、重油、重辣的食物;对于海鲜河鲜类水产品要烧熟再吃;食用的量要适度,浅尝即止;吃小龙虾类食物时最好不要饮酒,酒精更加容易加速毒副作用。
对于那些不是经常锻炼的人群来说,不要一次性做大量健身运动。
对于那些服用降脂类药物的人来说,服药两周左右就要随访一次,一旦肌酸激酶等指标升高,立即要停止用药,以免药物中的成分对横纹肌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从而引起发病。
4 60264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