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局部气候调查组” (jubuqihou),已获授权。
附件1:《敏感词溯源》
敏感词最早出现在周朝,周王室明文规定了"六避",也就是在六个方面有所避讳,即敏感词制度。历史上常见的敏感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统治者相关的名字,比如国号、君主和上级的名字。东亚最早的成文法《唐律疏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诲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这种情况下,被请去喝茶只怕是有去无回。
避讳上级的名字而流传甚广的莫过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北宋时期常州太守田登为人专制蛮横,不允许下属直呼其名,同音字都不行。而元宵佳节放焰火、点花灯是惯例,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告示来提醒百姓。机智的手下为避免使用"灯(登)"字,将告示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百姓见到告示纷纷表示受到了惊吓。
除此之外,为表尊敬,圣人和长辈的名讳也在敏感词库中。
总之,敏感词产生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权威和尊严,不过在互联网时代,敏感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屏蔽低俗词汇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让网民以更有文化的方式吐槽,它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屏蔽某些关键词,有助于降低色情、暴力内容的传播,或降低某些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社会影响。
附件2:《AI测试》
请基于对话回答问题。
1:"小明,擦窗户了吗", "我擦!我不擦!"
问:小明擦不擦窗户?
2:"小明,这口红是小红的吗", "你妹的!我的!"
问:这口红是谁的?
3:"小明,下路请求支援","我去!我不去!"
问:小明去不去下路?
4:"小明,我说得对吗","对对对"
问:小明是不是觉得说得对?
附件3:《制作人员名单》
策划:毛天骅
设计:曲奕
文案:赵哲,鲁昊
动画:李平平
(本文获权转发,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的立场,希望大家在轻松学习知识,不喜勿喷)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22 52037 6年前
48 35247 7年前
14 33105 6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