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杰

文章13 阅读量249172

简介: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北京地坛医院消化内科

肝硬化病人的生活起居

16713 1年前

  

  很多肝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肝硬化,所以肝硬化就成为各种慢性肝病的最终归宿,被肝病医生称作“终末期肝病”。因此,一旦被告知已经达到肝硬化阶段,很多肝病病人会十分恐惧,以为这就预示着生命的终结。

  其实,早期肝硬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在积极病因治疗的同时,采取正确措施来防治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完全可以长期带病生存,甚至不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有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将危及病人生命,是肝硬化病人住院治疗的最常见原因。如果能做到有效预防,肝硬化病人就能真正带病延年,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就来聊一聊肝硬化的这三个常见并发症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腹水的防治

  腹水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并发症。出现腹水后大患者大都会感到肚子发胀,脚踝部位水肿,如果称量体重会有明显上升。腹部B超检查会发现液性暗区。

  根据腹水的程度不同,医生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利尿剂是早期肝硬化患者第一次出现腹水后的常用治疗药物。常用利尿剂有呋塞米、螺内酯、托拉赛米、托伐普坦等药物。是药三分毒,对这些药物要谨慎使用,因为这些药物会对人体血液中的钾、钠、氯等电解质离子的浓度造成不同影响。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紊乱,严重者会出现心跳骤停。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

  在日常生活方面,为了预防腹水出现,确诊肝硬化的病人应该注意低盐饮食。具体做法是:

  (1.)坚决不吃含有食盐的成品或半成品食物(如咸菜、豆腐乳、酱菜等等),食盐应每餐定量添加。

  (2.)按照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的标准,用定量盐勺来测定饮食中食盐用量。建议使用每勺2克的那种盐勺,以便于每日三餐均匀分配食盐用量。

  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也是肝硬化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一旦得不到及时抢救,就会导致病人死亡。

  进食硬质食物划伤曲张静脉是出血的常见诱因,因此日常生活中肝硬化病人应该以易消化、富营养及少渣滓为宜,食物烹调上细软些,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另外,肝硬化患者应该每年复查一次胃镜,来监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如果发现有严重出血风险,可以做相应的预防性治疗,以免意外出现大出血时措手不及。

  肝性脑病的防治

  肝性脑病,俗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1.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

  慢性肝性脑病起病隐匿,起初常不易发现,易被误诊和漏诊。如能早期发现,通过有效的口服药物治疗,病人就会恢复正常,从而避免住院治疗。因此,同肝硬化病人一起生活的家属,应该学会识别早期肝性脑病的表现,可通过如下变化来判断:

  (1.)性格改变

  性格发生变化是肝昏迷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原属外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抑郁;而原属内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欣快多语。

  (2.)行为改变

  肝昏迷患者的行为改变也比较常见,最初可能仅限于一些“不拘小节”的行为,如乱写乱画、乱洒水、乱吐痰、乱扔纸屑、乱摸乱寻、随地便溺、随意乱拖乱放房间内的桌椅等毫无意义的动作。

  (3.)睡眠习惯改变

  肝昏迷患者的睡眠习惯也会发生改变,常表现为睡眠倒错,也就是白天睡觉,晚上兴奋。这其实就是民间俗语说的阴阳颠倒。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处于紊乱状态,常预示肝性脑病即将来临。

  2.保持大便通畅是防治肝性脑病的关键

  由于肠道内有毒物质(主要是分子形式存在的氨)的吸收是诱发肝性脑病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曾经出现过肝性脑病的肝硬化病人,务必保持每日大便1-2次。如果大便过于干燥甚至便秘,医生会建议病人口服乳果糖来治疗。

  而同时患有糖尿病的肝硬化病人往往看到“糖”就担心血糖升高。其实,乳果糖是一个人类肠道不能吸收的糖类成分,只能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酸性物质。而这些酸性物质可以中和碱性的氨分子,从而减少氨的吸收。

  另外由于乳果糖及其分解产物不会被肠道吸收,也增加了粪便的容量和湿润程度,可以防止大便干燥,改善便秘。因此,乳果糖是防治肝性脑病的首选药物。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