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可以用迷走神经刺激(VNS)治疗,这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切除致痫灶的神经调控疗法,主要适用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或因身体状况无法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能辅助减少癫痫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癫痫综合治疗的重要补充方式。

迷走神经刺激的适用人群有明确界定,并非所有癫痫患者都适合。首先,核心适用群体是 “药物难治性癫痫” 患者 —— 即规律服用 2-3 种抗癫痫药物后,发作仍无法有效控制(如每月发作超过 4 次),且经评估不适合或拒绝进行致痫灶切除术(如致痫灶位于功能区、多灶性癫痫)的患者。其次,部分特殊人群也可考虑:如儿童癫痫患者(通常年龄≥4 岁),若药物副作用明显或手术风险较高,VNS 可作为替代或辅助方案;成人患者若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也可尝试 VNS。但需注意,存在迷走神经损伤(如颈部手术史导致迷走神经功能异常)、严重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心脏传导障碍(如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不适合进行迷走神经刺激,以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调节大脑电活动,抑制癫痫发作。治疗时需在患者左侧胸部皮下植入一个 “脉冲发生器”,并将电极通过导线连接至左侧迷走神经(左侧迷走神经对心脏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脉冲发生器会按预设参数(如刺激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定时释放微弱电流,刺激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将信号传递至大脑,通过调节脑干、丘脑、皮层等脑区的神经递质平衡(如增加抑制性递质 GABA 释放、减少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稳定神经元电活动,降低异常放电频率,从而减少癫痫发作次数,部分患者还能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严重程度(如缩短发作持续时间、降低意识丧失概率)。
迷走神经刺激的治疗效果具有 “渐进性、个体化” 特点,且需配合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在植入设备后 3-6 个月逐渐显现效果,1-2 年后效果达到稳定 —— 研究显示,约 50%-60% 的患者发作频率可减少 50% 以上,部分患者(约 10%-20%)可实现发作完全控制,但也有少数患者(约 20%)效果不明显,与患者癫痫类型(如部分性发作效果优于全身性发作)、致痫灶位置、刺激参数设置相关。需强调的是,VNS 并非 “替代药物”,患者仍需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医生可能根据发作控制情况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但不可自行停药,避免诱发发作反弹。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设备管理与副作用监测。脉冲发生器电池寿命约 5-10 年,电池耗尽后需通过微创手术更换;日常需避免设备部位受到剧烈撞击,同时远离强磁场环境(如磁共振检查需提前告知医生,避免设备损坏)。常见副作用多为轻度且可耐受,如声音嘶哑、咽喉不适(刺激迷走神经分支引发)、咳嗽,多在刺激初期出现,适应后逐渐缓解;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率轻微下降、头晕,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副作用明显,可由医生调整刺激参数(如降低强度、缩短刺激时间)。
综上,迷走神经刺激是癫痫治疗的有效补充手段,尤其适合药物难治性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若患者符合适用条件,可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如脑电图、头颅 MRI、心脏检查),明确是否适合植入;治疗后需定期复诊(如每 3-6 个月调整一次参数),配合药物与生活管理(如避免熬夜、情绪波动),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与之前提到的抽血监测药物副作用类似,VNS 治疗也需长期随访,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为癫痫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