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39健康

揭开乙肝引起的原因,这些因素你中招了吗?

乙肝的根本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病毒通过特定途径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并引发免疫损伤,进而导致肝脏炎症或慢性病变。是否 “中招” 主要取决于是否接触病毒传播途径、自身免疫力强弱及是否有防护措施,以下三类核心因素需重点关注。​



核心传播途径:血液、体液与母婴接触​

HBV 主要通过三类途径传播,若存在相关接触则感染风险显著升高。一是血液传播,如共用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吸毒、非法采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牙科治疗、针灸),甚至皮肤黏膜破损时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病毒可通过伤口侵入;二是体液传播,主要为无保护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含病毒,亲密接触时易通过黏膜感染;三是母婴传播,乙肝妈妈在分娩时,若未采取阻断措施(如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 疫苗),病毒可通过产道血液或分泌物传给胎儿,这是儿童感染乙肝的主要原因。若存在上述任一行为,需警惕 “中招” 可能。

高危人群特征:免疫力弱 + 缺乏防护​

两类人群更易 “中招” 或发展为慢性乙肝。一类是免疫力低下者,如婴幼儿(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患有艾滋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这类人群感染后,机体难以清除病毒,易发展为慢性乙肝(慢性化率可达 30%-90%);另一类是缺乏防护措施者,如未接种乙肝疫苗、日常不注意个人卫生(共用私人物品)、有多个性伴侣且无保护措施的人,缺乏疫苗保护会让机体对病毒无抵抗力,接触病毒后极易感染。若属于这类人群,需主动排查感染情况。​


认知误区:这些情况不会感染,别过度焦虑​

部分人误将非传播途径当作风险,也有人忽视真实隐患,需明确区分。常见误区包括:认为 “日常接触会感染”(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这些无血液 / 体液交换的行为不会传播乙肝);觉得 “接种疫苗后终身免疫”(疫苗保护期约 5-10 年,需定期检测抗体,抗体滴度不足时需补种);或认为 “无症状就没感染”(部分感染者为 “病毒携带者”,无明显症状但仍有传染性)。若因误区忽视防护(如不接种疫苗)或过度恐慌(回避正常社交),反而可能增加 “中招” 风险或影响生活。​


判断是否 “中招”,最直接的方式是进行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检测,通过指标可明确是否感染或有无抗体。若检测发现感染,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抗病毒治疗;若未感染且无抗体,应尽快接种疫苗,从源头降低 “中招” 概率。关注真实传播途径与自身防护,才能科学应对乙肝风险。

2025-08-22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