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常见病因以病毒性肝炎、酒精滥用、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三者占比超 80%,核心发病机制均遵循 “肝细胞反复损伤→炎症激活→肝纤维化→肝硬化” 的渐进路径,不同病因通过独特病理过程破坏肝脏结构,最终导致肝脏功能失代偿。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病毒持续复制引发免疫损伤
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是主要致病源,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后,会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病毒复制产物会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攻击被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同时,坏死区域释放的炎症因子会激活肝星状细胞,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分泌胶原蛋白等纤维成分,逐渐形成肝纤维化。若未及时抗病毒治疗,纤维组织会不断替代正常肝细胞,破坏肝脏小叶结构,形成假小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需注意误区:部分人认为 “乙肝病毒携带即肝硬化前兆”,实则多数携带者病毒无活跃复制,仅需定期监测;但忽视抗病毒治疗(如乙肝患者擅自停药),5-10 年内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超 30%。
酒精滥用:代谢产物毒性直接损伤肝细胞
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日酒精≥40g、女性≥20g,持续 5 年以上)是关键诱因。酒精在肝脏代谢产生乙醛,乙醛具有强毒性,会破坏肝细胞细胞膜,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形成酒精性脂肪肝);持续损伤会引发肝细胞坏死与炎症(酒精性肝炎),炎症信号进一步激活肝星状细胞,加速胶原沉积,推动肝纤维化。同时,酒精会抑制肝细胞再生,加剧肝脏结构破坏,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需警惕风险:“少量饮酒有益” 不适用于肝病高危人群,即使每日酒精 10-20g,长期累积也会增加肝脏负担;部分人戒酒後忽视复查,实则已形成的纤维化需持续监测,避免病情隐匿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异常引发脂肪毒性损伤
与肥胖、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即使无饮酒史,也会因脂肪在肝脏过度堆积致病。肝脏内过量甘油三酯会产生 “脂肪毒性”,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导致氧化应激与坏死;同时,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加剧肝脏炎症,激活肝星状细胞,推动纤维化。此外,胰岛素抵抗会进一步加重脂肪沉积,形成 “代谢异常→脂肪堆积→肝细胞损伤→纤维化” 的恶性循环,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需纠正认知:认为 “非酒精性脂肪肝仅需减肥”,实则中重度脂肪肝已伴肝细胞损伤,需在减重基础上配合药物干预;瘦体型人群也可能因节食、营养不良患病,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定期筛查。
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早期均无特异性症状,若能针对病因干预(如抗病毒、戒酒、控制代谢指标),可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明确病因与发病机制,能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精准方向,避免因认知偏差延误干预,更好地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