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主要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三种类型,区分依据主要包括感染持续时间、临床表现、病毒复制状态及肝功能指标等。

急性乙型肝炎是指感染乙肝病毒后 6 个月内的阶段。此阶段患者常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尿色加深)。肝功能检查可见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著升高,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较高,提示病毒复制活跃。多数成人急性乙肝可通过自身免疫清除病毒,在 6 个月内实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少数会转为慢性。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感染持续超过 6 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确但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患者症状通常较隐匿,可能仅有轻微乏力、腹胀,部分患者甚至无明显不适,但肝功能检查可见 ALT、AST 反复或持续升高,HBV DNA 持续阳性。根据病毒复制情况和肝功能损伤程度,慢性乙肝可进一步分为 HBeAg 阳性慢性乙肝和 HBeAg 阴性慢性乙肝,前者 HBeAg 阳性、HBV DNA 水平高,后者 HBeAg 阴性但 HBV DNA 仍阳性,提示病毒变异,需长期监测和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 6 个月以上,无明显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或纤维化者。此类患者 HBV DNA 可能阳性或阴性,若为阳性则具有传染性,但因肝脏未受明显损伤,暂时无需抗病毒治疗,只需定期复查肝功能、HBV DNA 及肝脏超声,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学损伤,需及时转为抗病毒治疗。
区分乙肝类型时,需结合感染时间(6 个月为界)、症状表现(急性多有明显症状,慢性和携带者多无症状)、肝功能指标(急性和慢性多异常,携带者正常)及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V DNA 等)综合判断。准确区分类型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急性乙肝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慢性乙肝需长期抗病毒治疗,携带者则以定期监测为主,避免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