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尿频现象,这是糖尿病典型的 “三多一少”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之一, 核心与血糖升高导致肾脏滤过功能异常、尿液生成增多有关,尤其在血糖控制不佳时,尿频表现更明显,需结合具体情况关注并干预。

1、血糖升高致 “渗透性利尿”,直接引发尿频。 正常情况下,肾脏会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同时将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当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超过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即 “肾糖阈”)时,多余的葡萄糖无法被完全吸收,会随尿液排出。这些葡萄糖会在尿液中形成 “渗透压”,阻止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更多水分随尿液排出,形成 “渗透性利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比如白天排尿超过 8 次、夜间排尿超过 2 次),且尿量通常也会增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色清亮、有轻微甜味(因含葡萄糖)。
2、不同类型糖尿病的尿频特点,各有差异。 1 型糖尿病患者多为青少年或年轻成人,起病较急,血糖常快速升高,尿频症状往往突然出现,且伴随明显口渴(因排尿多导致身体缺水),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迅速出现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2 型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起病隐匿,尿频症状可能逐渐出现,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夜尿增多”),白天排尿次数变化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 “年龄大的正常现象”,从而延误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孕期激素变化和血糖升高,也可能出现尿频,但需与孕期子宫压迫膀胱导致的生理性尿频区分 —— 前者多伴随口渴、多食,后者多在孕中晚期出现,无明显口渴感。
3、尿频可能伴随其他症状,提示病情变化。 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频时,常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可辅助判断病情:若伴随明显口渴、饮水量大增(每天超过 2000 毫升),多是身体因排尿失水而产生的代偿反应;若伴随尿液泡沫增多、下肢水肿,需警惕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损伤肾脏),此时肾脏滤过功能进一步下降,除尿频外,还可能出现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若尿频同时伴随尿急、尿痛,可能是合并了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需及时检查尿常规,避免感染加重。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尿频,尤其是伴随口渴、多食、体重变化等症状,需及时检测血糖(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若尿频突然加重或伴随其他不适,需及时复查血糖,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降糖药剂量、改善饮食),避免血糖持续升高损伤肾脏。日常需注意适量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保持外阴清洁,减少泌尿系统感染风险。
糖尿病引发的尿频并非 “小问题”,而是身体发出的 “血糖异常信号”。重视这一症状,及时监测和控制血糖,既能缓解尿频不适,又能减少高血糖对肾脏等器官的长期损伤,避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