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内的婴儿确实是疳积的高发人群。这一阶段孩子的生理特点与喂养环节,共同构成了其易感性。

婴儿脾胃功能天生稚嫩,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出生后的一年是脾胃功能快速成长但仍非常脆弱的时期。此阶段,婴儿的胃肠道消化酶活性较低,消化吸收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复杂或过量的食物负担。这种生理性的“脾常不足”是疳积发生的内在基础。
不合理的喂养方式是触发疳积的关键外部因素。 家长出于关爱,容易在喂养上走入误区。常见情况包括:过早或过杂地添加辅食,超出了婴儿脾胃的承受能力;或者过度喂养,片面追求营养和食量,导致乳食积滞。这些不当做法会直接损伤本就稚嫩的脾胃功能,引发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紊乱。
疾病影响与先天禀赋是重要的相关条件。 婴儿期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在生病及恢复期间,脾胃功能会暂时性减弱,食欲也会下降。若此时强行进食或病后调护不当,极易伤及脾胃。此外,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先天禀赋不足的婴儿,其脾胃功能更为薄弱,发生疳积的风险也相对更高。
因此,1岁内婴儿的疳积预防远胜于治疗。核心在于实施与其消化能力相匹配的科学喂养,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辅食添加原则。同时,密切观察婴儿的食欲、大便及睡眠状况,及时发现消化异常的苗头并作出调整。通过精心的日常养护,绝大多数婴儿都能顺利度过这个高发期,保障健康成长。
2025-10-11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