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强迫行为 —— 这类行为反复出现,患者明知不必要却难以控制,会消耗大量精力,甚至影响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

1、反复出现无意义的重复动作,难以自主停止。这类强迫行为多与身体动作相关,且重复频率高、无实际用途。比如频繁洗手,即使手已经很干净,仍会反复搓洗,每次洗手时间可能长达十几分钟,甚至导致手部皮肤发红、脱皮;还有反复整理物品,如将书本、文具按固定顺序排列,稍有偏差就必须重新整理,否则会感到焦虑不安;部分患者会反复触摸身体特定部位(如摸鼻子、摸耳朵),或重复做特定动作(如反复开关门、反复系鞋带),这些动作会占据大量时间,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2、存在固定的仪式化行为,必须严格遵循 “规则”。患者会为自己设定特定的行为 “规则”,并强迫自己严格遵守,一旦打破就会极度不适,甚至需要重新执行来 “补救”。比如出门前必须按固定顺序做一系列动作:先穿左脚鞋、再穿右脚鞋,然后绕桌子走一圈才能开门,若顺序颠倒或遗漏步骤,就必须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还有进食时的仪式化行为,如必须用特定的餐具,或按固定顺序吃食物(先吃蔬菜、再吃主食),若不符合习惯,可能会拒绝进食;部分患者在睡前会有固定流程,如必须听特定的故事、按固定姿势躺好,否则难以入睡。
3、反复确认、检查,过度担心 “出错” 或 “有危险”。这类强迫行为源于患者对 “不确定性” 的过度焦虑,需要通过反复确认来缓解担忧。比如出门后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即使已经确认过多次,仍会忍不住返回检查,甚至因此迟到;还有反复检查作业,即使题目已经做对,仍会逐题反复核对,担心出现错别字或计算错误;部分患者会过度担心自身或他人安全,如反复确认家里的电器是否断电、反复提醒家人注意安全,若未得到明确回应,会持续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其他事情。
抽动症伴随的强迫行为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若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且持续时间较长(超过 1 个月)、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专业评估制定干预方案。治疗过程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避免指责或强迫患者停止强迫行为,而是通过心理疏导、行为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缓解焦虑情绪,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