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拔罐法的历史发展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拔罐法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治病。拔罐法在古代主要是治疗疮疡时,用来吸拔脓血。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拔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且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
目前临床常用的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其中以玻璃罐应用最广。拔罐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还分为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拔罐时,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目前临床常见的拔罐法有留罐、走罐、闪罐、留针拔罐、刺血拔罐、药罐6种。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很广,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以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期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拔罐是否人人适宜?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合并糖尿病足,皮肤有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能拔火罐,且糖尿病患者在拔火罐时,应避免拔罐导致皮肤破损;有出血倾向疾病的人,如血小板少症等不能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血压过高者、过饱、过渴、过饥、醉酒者等,都不适宜拔罐。其次,拔罐还要分清体质,按体质补泻,否则会适得其反,应该在专业的、有中医医师证的医生指导后进行。
拔罐注意事项
时间 拔罐时间不宜太长,留罐时间以5~1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容易拔出水疱,疼痛不说,还容易感染。拔罐以消除病痛,点到即止为宜,不可过于频繁,局部瘀血(拔罐旧痕)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若病情需要反复拔罐的,两次拔罐之间的间隔以5~7天为宜。
部位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
拔罐后 拔罐后应适当休息,并饮一杯温开水;拔罐后应注意保暧,防止受凉,避免凉风直吹,不可立即洗澡,尤其是冷水澡。因拔罐后,皮肤处于敏感脆弱、毛孔张开的状态,容易受凉。
拔罐后若局部皮肤有瘙痒感,切不可搔抓,以免皮肤破损感染。
若拔罐后不慎皮肤起水泡,小泡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必要时去医院处理。
晕罐 拔罐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脉微细无力等晕罐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针刺人中、内关、十宣等,并对症处理。
病例
拔罐治疗落枕
陈先生,31岁,一觉醒来后发现右侧颈项,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不能向右转侧。
处理:在右侧颈项部,局部涂石蜡油,找到阿是穴,采用闪火法和游走罐法拔罐后,留罐10min,出罐,患者症状基本缓解,颈项能自如转侧。
点评:落枕多由于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度不适,使颈部骨节筋肉遭受长时间的过分牵拉发生痉挛所致:或是颈部感受风寒(处于风口、电扇下或预部处于凉物上),出现一侧肌肉收缩痉挛所致。治宜解痉止痛、舒筋活络。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等作用,疗法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少,易于接受,疗效确切。
77 141003 8年前
95 140343 9年前
60 136680 9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