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德

文章10 阅读量197112

简介:副主任医师、副主任中医师,广州市中医医院不孕不育症专科

茯苓就是我,一点也不“土”

9 32086 1年前

  土茯苓和茯苓一字之差,很多人,就像小伙子的妈妈,都会以为土茯苓是茯苓的一种,或者总是想当然,以为土茯苓和茯苓有某些关系。没有,茯苓一点也不“土”。在生物学上,土茯苓和茯苓就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生物;在中医学上,土茯苓和茯苓也是根本不同的两种药材。

  茯苓是一味延年益寿之药,“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魏晋、唐宋时期服食茯苓已很普遍。到了清代,茯苓被当做养生益寿要药,尤其是慈禧太后,不但自己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

  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功效: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禁忌: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1、茯苓粥

  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盐、味精少许。①粳米淘洗干净。②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再加味精、盐、胡椒粉、搅匀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健脾胃,利水肿,可用于老年性浮肿。

  2、山药薏仁茯苓粳米粥

  茯苓(研末)30克,薏仁30克,山药50克,粳米100克。先将粳米、薏仁、山药加水适量,煮至半熟,放入茯苓粉,和匀后煮熟,空腹服用,可以调理脾胃,利湿化浊,用于脾虚有湿,胃口不开,大便质烂者。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利湿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通利关节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现代研究证实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于痛风的防治;用于湿(痰)热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湿疹等亦有良效。

  服用土茯苓制剂后,不宜马上饮茶。

  土茯苓药膳

  1.绿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绿豆50克,红糖适量。药物:土茯苓50克。

  功效:祛湿热,解毒凉血。

  做法:绿豆洗净,土茯苓洗净,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红糖,再煮片刻汤成,可饮食。

  说明:绿豆有解毒清热作用,加土茯苓祛湿利水,使疖疮加速愈复。

  2.土茯苓老龟汤

  材料:土茯苓15克,草龟1只,红枣10克,瘦肉50克,生姜10克

  调料适量清汤,盐4克,绍酒3克,胡椒粉少许。

  烹制方法

  (1)土茯苓切片,草龟洗净,砍成大块,瘦肉切成块,生姜去皮切片。

  (2)锅内烧水,待水开时,下入草龟、瘦肉,用中火煮5分钟至血水消失,捞起冲净。

  (3)把土茯苓、草龟、红枣、瘦肉、生姜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汤、绍酒、胡椒粉,加盖用慢火煲3小时。

  (4)加盐调味,再煲20分钟即可。

  功效:去湿解毒,滋阴清热,健脾益肾。(此文由三指禅学堂公号供稿)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作者文章推荐更多>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