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文章2 阅读量167022

简介: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

脑中风防治 人人有责

111192 1年前

  

脑中风防治 人人有责.png

  脑中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处于上升期,且照料负担沉重,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减少脑中风的危害,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人群预防措施,是一项需要人们共同积极应对的课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医学部主任李刚认为,控制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和房颤,了解脑中风急救基本常识,是中老年人必须牢记的生活技能。

  除了年龄都是可控因素李刚主任介绍,除年龄、遗传等极少数因素外,脑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基本属于可防可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腹型肥胖、心脏疾病、饮食失衡、酒精依赖、糖尿病等。任何一项危险因素都是可致脑中风的独立因素,应个个击破。

  高血压——首要危险因素这些可控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是最重要的,与高血压相关的脑中风高达60%以上。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降压治疗重在持之以恒的达标,尤其是晨起6 时至 10 时的血压。针对难以达标的高血压,主张使用降压复合制剂与联合用药。有效控制血压相当于为脑中风的预防筑起了最坚固的一条防线。当然,降压治疗也存在个体化的问题,这需要咨询中风防治的专科医生。

  警惕第二危险因素——房颤另一项易被忽视的高危因素是房颤。50%以上的心源性脑梗死是由房颤引起的。李刚主任忠告,确诊房颤后,绝大多数患者应立即开始积极的抗凝治疗,按医嘱规范长期用药。需注意的是,阿司匹林不属于抗凝药,起不到有效的预防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有维生素 K拮抗剂如华法林,以及部分新型的抗凝药物。

  吸烟(含二手烟)又是一个可以控制好的因素。烟草改变了血液黏稠度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对血管弹性产生不利影响。戒烟后中风发病风险可明显降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李刚主任提醒,40 岁至59 岁、压力过大、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极为不规律的人群,即便无“三高”等危险因素,中风发病风险也很高。提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节心态,防止脑中风发生。

  虽说“生死有命”,但中风可防可控。李刚主任强调,只要有效控制上述高危因素,脑中风的风险可以下降约九成。

  抓紧急救 黄金小时李刚主任介绍,缺血性脑中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提醒大家牢记中风预警的FAST口诀:“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国际标准规定急诊接诊至使用上溶栓药物的时间(DNT)的基准标杆为 1 小时。而东方医院的脑中风防治中心是 11 个脑中风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市级中心之一,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疑似脑中风患者从入院前就进入了中心的移动医疗圈,实现了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优化的急诊溶栓流程进一步缩短了 DNT。经过持续改进,到东方医院就诊的急性中风患者,溶栓比例明显提高,DNT 小于 60分钟的比例达到60%以上,DNT最短时间只有18分钟。这种优化管理的模式为患者康复赢得了机会。

  研究表明,首发脑梗死后有20%-40%的患者在 5 年内再发,且再发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提高。控制中风危险因素,特别是血压管理、口服调脂药、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是预防再发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定期随访。李刚主任希望,每个中老年市民朋友都要多知晓些脑中风的防治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脑中风的发生,降低中风造成的损害.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