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

文章14 阅读量879492

简介: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警惕药物性肝损害 保肝药千万不要随意吃!

77 156032 1年前

又一起严重药物性肝损害事件!日前,30岁的姗姗(化名)突发肝功能衰竭,后出现肝昏迷和呼吸衰竭。紧急关头,还好妹妹自愿为姐姐捐肝,姗姗才能保住性命。据了解,姗姗之前患有荨麻疹,为治病连续服用不同诊所开出的中药,之后出现干呕、头晕、发烧现象,继而昏迷不醒。

加上年初那起合肥男子为治疗脱发服下6斤何首乌身亡事件,这是今年以来被大家关注的第二起严重药物性肝损害事件。

sakramir150800004.jpg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同时也是人体代谢和解毒最重要的器官。来自体外的许多物质,如酒精、药物、毒物以及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等,都需要在肝脏内代谢和解毒。肝脏一旦受损,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问题。据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我国约有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包括脂肪肝、乙肝、酒精性肝病等。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功能,肝脏疾病往往起病非常隐匿,早期临床症状轻微或不典型,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的时候,很多人的肝脏已经严重受损。

警惕药物性肝损害

一般来说,肝损伤可分为以下几种致病因素,包括:肝脏外伤、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脏肿瘤,以及药物性肝损害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迄今为止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

据统计,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50%,爆发性肝衰竭的15%-30%。目前,全球已知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常见的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以及中草药制剂等。

目前,国内报道较多的与肝损害病例相关的药物有何首乌、土三七,以及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但由于复方制剂组分复杂,很难确定究竟是由哪些成分引起的。

保肝药千万不要随意吃

保肝药是指具有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作用的药物。常见的保肝药可分为以下几类:解毒类药物,促肝细胞再生类药物,利胆类药物,促进能量代谢类药物,促进蛋白质合成类药物,中药制剂(抗炎类、降酶类)。

解毒类药物可以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并通过尿和胆汁排泄出体外,从而减轻有害因素对肝脏的持续损害。主要有葡醛内酯(肝泰乐)、谷胱甘肽(古拉定)、硫普罗宁(凯西莱)等。

促肝细胞再生类药物是通过修复肝细胞的结构来让肝细胞发挥正常的功能,主要有小分子多肽类活性物质和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小分子多肽类活性物质,用于各种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的早期或中期)的辅助治疗。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肝病,以及手术前后的治疗,尤其是肝胆手术。

利胆类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促进肝脏分泌胆汁,二是促进胆汁排泄。主要有腺苷蛋氨酸(思美泰)、熊去氧胆酸(优思弗)、茴三硫(胆维他)等。胆汁的分泌、排泄都是在肝脏内完成的,如果这个过程发生障碍,就会出现淤胆、胆红素升高的现象。因此,对于一些肝脏疾病,特别是胆汁淤积性肝病,可以使用利胆类药物来保肝护肝。

促进能量代谢类药物能够促进人体能量代谢,保持肝脏代谢所需各种酶的正常活性,从而有助于受损肝细胞的修复。主要包括新陈代谢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和辅酶等。

促进蛋白质合成类药物主要有支链氨基酸和复合氨基酸等。这类药物也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促进疾病恢复。

抗炎类中药制剂有甘草甜素制剂,如甘草酸单铵(强力宁)、甘草酸二胺(甘利欣、苷灵安)、复方甘草酸苷(美能)、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天晴甘美)等。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降酶类药物有联苯双酯、双环醇片(百赛诺),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所致的氨基转移酶升高。

一般而言,保肝药物的选择应遵循简单、安全原则,忌大量、多种滥用,以免加重肝脏负担。特别是普通人群,对于各种保肝药物的药理机制和副作用不太了解,在没有诊断自身肝脏是否存在疾病,以及哪种疾病之前,就自行服用保肝药物,甚至将保肝药物作为解酒、护肝药物长期使用,不仅对肝脏无益,还容易贻误病情,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如果病情需要服药,以及在服药过程中和肝功能恢复正常后的减药或停药,都应该在咨询医生后完成,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和反弹,影响疗效,更不能自己给自己开药。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