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春

文章105 阅读量1884192

简介:主治医师、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科

和慢性咽炎说“分手”,方法其实很简单!

16787 1年前

  

  现代社会,随着雾霾、化学废物等污染元素的逐渐增多,慢性咽炎患者也在直线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慢性咽炎的症状,有调查显示,在我国10个慢性咽炎患者中有6个是男性患者。这6个男性患者中4个有吸烟史,而女性患者多为用嗓较多的职业,如教师、歌手等。慢性咽炎虽然短期内不会威胁人类性命,但会给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刻不容缓。

  

  诊疗案例

  杨女士,42岁,是一名中学教师,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平时不但说话多,吸入的粉笔烟尘也较多,时间久了就得了慢性咽炎,开始也没在意,后来实在不舒服,就吃一些西药缓解,慢慢吃西药也没效果了。今年3月听同校的同事说,我可以治疗慢性咽炎,而且他们一家都是我的老患者,从孩子到大人,不管大病小病都来找我看,让我用中药给调理,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她的慢性咽炎就是我给治疗的,到现在也没再犯。于是,这位同事又一次来北京普康中医医院找我复诊时(就诊预约请见公众号“健康春旅”),杨女士也一起来了。当时杨女士正式慢性咽炎发作期,据杨女士介绍,她咽干咽痒反复发作已经5年余,前几天天冷有点感冒,慢性咽炎又犯了服用西药无好转,现感觉咽干微痛、发痒、干咳恶心、咽部异物感,喜做吭咳动作,吃点辣椒或讲课过久上述症状就会加剧。

  通过诊断检查,发现杨女士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红肿、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数。这个结果用西医说法就是慢性肥厚性咽炎。而在我们中医临床上说就是虚火喉痹。

  

  根据上述症状,我给杨女士开了两个星期的中药,让她回去一天两次,按时服用。并嘱咐她多喝水,禁止吃生冷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两个星期后来复诊。

  两个星期后,杨女士来复诊时,舌边的红色逐渐像正常颜色转变,舌苔上的黄色也在转淡,杨女士自己也说,自从服药以来,咽部的干疼消失了,也不咳嗽了,但是早上刷牙时还是会觉得恶心,咽部的异物感还在。这在临床上属于正常现象,中医治病是整体进行调理,当所有筋脉气血都通顺了,所有疾病也就消失了,因此,需要一个过程。杨女士5年的慢性咽炎病史,要想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至少要服用三个月的中药。杨女士听我一说,又重燃起信心,接着服中药。大约服了两个多月的中药后,杨女士咽部症状全部消失,黏膜无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消失,咽部再无异物感,刷牙也不在恶心,然后开始停药,随诊半年,到现在一次没犯过。现在,每周六我在北京普康中医医院出诊时,杨女士和她的同事都会来调理下失眠、四肢无力等病症,每次来就诊,我们都像朋友一样,在聊天中就把病看了,如果所有医患关系都能如此和谐就好了!

  慢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中年人往往易高发此病,病程比较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患者常感咽部不适、干燥、微痛、刺痒、灼热、异物感或颈部紧束感。但现在,慢性咽炎呈现年轻化,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也开始出现这些症状,值得我们引起注意。慢性咽炎对我们工作和生活影响如此之大,我们要从根源上预防患上此病,慢性咽炎是由哪些因素引发的呢?

  

  慢性咽炎的致病因素

  慢性咽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病因有屡发急性咽炎、长期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或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鼻窦炎分泌物刺激、过敏体质或身体抵抗力减低等。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肾炎等。具体原因如下:

  1.长期鼻塞、张嘴呼吸:鼻腔有将空气加温及湿润的功能,当有肥厚性鼻炎或下鼻甲烧灼过度而丧失生理功能,造成干冷空气直达喉部而产生干痛。

  2.长期鼻涕倒流刺激咽喉:常见慢性鼻炎患者,脓性分泌物会破坏咽喉表面细胞的纤毛活动,易于滋生细菌。

  3.持续或复发性的咽喉感染:反复“感冒”或“扁桃体发炎”可造成咽喉有痰或异物感。孩子感冒,扁桃体发炎等等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并且治愈,以免留下不必要的后果。

  

  4.胃酸逆流烧灼咽喉:常见于喜欢在睡前大吃大喝后倒头便睡之人,酸性胃液会逆流而上,烧灼食道及咽喉,长期刺激,患者常会于睡醒发觉咽喉灼热、干痛。

  5.刺激性饮食及不当口腔卫生:喜欢喝酒,嗜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饭后来根烟,却忘了要经常刷牙及漱口,这样每餐饮食都是一次刺激,不久就会得慢性咽喉炎。

  6.讲话过多,水分补充不足:说话多了口干舌燥,加上有些中老年人本身吐液分泌不足,此时应多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比一次大量喝水更能滋润喉咙。

  7.工作压力、情绪紧张、睡眠障碍:中年女性常因此而觉咽喉异物感,可能因压力或过度紧张引起咽喉部肌肉紧绷所造成。

  8.高温灰尘多,或有刺激性气体的工作环境:长期处于不良的工作环境中较易得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不注意,有可能会引发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慢性咽炎的危害

  很多患者,觉得慢性咽炎不严重,除了不舒服外,也不会威胁生命,所以尽管难受也不去治疗,或者只吃一些西药缓解,却不知慢性咽炎不治危害是很大的。

  危害一: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部的感染炎症波及其它系统,可以并发慢性喉炎、慢性气管及支气管炎、肾炎、心脏病等;长期炎性分泌物被咽入胃中,可引起消化不良、食管炎、胃炎、肠炎;毒素吸收可造成头晕、头痛、疲乏、精力减退、消瘦、低热等全身反应。

  危害二:向下发展,可侵犯喉、气管等下呼吸道,引起急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若致病菌及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则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如急性肾炎、脓毒血症、风湿病等,对身体危害极大。

  危害三:急性咽炎时,除咽痛外,还可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周身酸痛、食欲差,大便干、口干渴等全身中毒反应。有细菌感染时,血液白细胞数升高。如果咽痛剧烈,影响吞咽,还会造成体内营养、代谢失调。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若感染向上蔓延,波及耳、鼻,可导致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中耳炎。

  

  危害四:患慢性咽炎的人经常感到咽部不适,抵抗力低下,咽喉部肿胀会影响食物的吞咽。咽喉部的炎症或其它病变刺激食管支配神经,引起膈肌痉孪,会出现呃逆、心下痞等症状。

  危害五:有些病人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常作吭喀和吞咽动作,希望能将异物排除,而这些无效的清嗓动作只能加重原有的不适。还有的人由于咽部粘膜增厚,影响呼吸的通畅因而睡眠打鼾。炎性分泌物及细菌停留,可发生口臭,不仅影响别人,患者自己也十分苦恼。

  危害六:破裂孔导静脉将颅外翼肌静脉和咽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颅内海绵窦是相当重要的组织,当咽喉部慢性炎症侵入海绵窦时会引起海绵窦血栓,出现眼球固定、复视、头痛等症。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慢性咽炎以虚证居多,治疗应以补为主,或滋阴降火,或温补脾肾、引人归原。慢性咽炎病程较长,需要持续治疗,患者应做好长期心理准备。滋阴须防其腻,温补宜防其燥。一些咽部有痰的患者,多为虚中带实,治疗时,不能一味攻伐伤其正气,致病情更为缠绵。除药物治疗外,适当的心理疏导,使心情舒畅,气机调达,亦十分关键。

  

  1.肺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润燥利咽。

  方药:①偏肺阴虚者,可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30g,麦冬15g,玄参15g,白芍15g,丹皮12g,川贝10g,薄荷6g,甘草6g。若痒咳甚,加橘红、百部;兼气虚者,加太子参、白术、山药、玉竹等;大便干燥加瓜蒌仁、生首乌;失眠加枣仁、柏子仁。②偏肾阴虚者,可用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熟地30g,山药15g,山萸肉15g,茯苓12g,丹皮12g,泽泻10g。若咽干较甚,加花粉、石斛;大便干结,改熟地为生地,加玄参、麦冬、生首乌;咽异物感较重者,加苏梗、厚朴;咽部灼热感加赤芍、牛蒡子。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方药: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熟地30g,山药30g,山萸肉15g,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熟附片6g,肉桂6g。若痰多而稀,加法夏、陈皮。若以脾气虚为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炒扁豆15g,苡仁15g,山药15g,陈皮10g,砂仁10g,莲子肉12g,桔梗10g,甘草6g。

  3.痰火郁结

  治法:养阴利咽,化痰散结。

  方药: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加减。川贝15g,瓜蒌皮15g,花粉15g,茯苓15g,橘红10g,桔梗10g。咽部焮热感加知母、黄柏;恶心加法夏;舌有瘀斑瘀点加丹皮、赤芍;咽干加沙参、玉竹。

  以上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需根据个体差异,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辨证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那么是否有简易的方法可推荐呢?建议患者朋友可以用:1、罗汉果泡水喝,罗汉果可以清肺利咽,治疗咽痛失音,可以单用泡茶饮,罗汉果中含有一种甜味物质,其甜度比食糖约甜300倍,这种新物质是糖尿病人的一种最理想的食用药物,2、生甘草泡水喝,这是来自于医圣张仲景的方法,平常我的门诊病人我还推荐他们用美凌润咽茶,其中的冬凌草来自于愚公移山所讲的王屋山,当地老百姓常用来煮水喝,问治何病?治疗嗓子疼!关于慢性咽炎的具体治法欢迎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康春旅”咨询我。

  作者简介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