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春

文章107 阅读量1908177

简介:主治医师、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科

肥胖是病吗?危害有哪些?如何减肥效果好?

3 18724 1年前

  

  春天来临,天气日渐转暖,爱美女性的专属季节即将来临,脱下身上厚重的衣服,换上轻薄飘逸的纱裙,在温暖的季节展现独特的魅力,相信应该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但肥胖成了许多女性展现美丽的阻碍。俗话说:“三月四月不减肥,五月六月徒伤悲”。然而现代社会减肥瘦身已经不是女性的专属了,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医学角度讲,肥胖症(adiposity)是一组常见的,古老的代谢症群,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身高(m)2]大于24者称为肥胖症。

  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平时我们所见到的肥胖多属于前者,单纯性肥胖所占比例高达95%。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这种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称之为单纯性肥胖。

  而继发性肥胖是指肥胖者同时还患有另一种疾病,被称为原发性疾病,而且肥胖就是由这原发性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是因内分泌代谢异常而引起的,肥胖者大都呈特殊体态,症状较单纯性肥胖明显。引起成年人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皮质醇增多症和甲状腺功能低减。而在儿童,继发性肥胖则主要是下丘脑疾病造成的,如下丘脑部位长了瘤子等。这种情况在众多肥胖症患者中只有5%的几率,所以在此我们不详细介绍。

  肥胖症的病因

  遗传因素(30%):

  肥胖常与遗传有关。据统计,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10%;双亲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为50%;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发病率高达70%。

  精神因素(30%):

  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

  

  社会环境的因素(5%):

  肥胖与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有关。摄入脂肪和热量高的食物,身体不能吸收的部分就会转化成脂肪,蓄积体内。唐氏报告显示90%得肥胖患者喜食肉类、摄食过多。产后肥胖占女性肥胖的38.02%,可能与民间风俗产后要多进甜食及重视“坐月子”有关;男性发胖多从肚子开始,俗称“啤酒肚”。德国联邦营养医学会研究表明,“啤酒肚”与男性的遗传基因有关,当然每个男人的基因不同,引发“啤酒肚”的可能性也不同。一般来说,青少年有“啤酒肚”,往往是因为营养过剩;对于中年人而言,睡眠质量是主因。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深睡眠阶段减少,由于睡眠质量差,荷尔蒙的分泌会随之减少,荷尔蒙的缺乏使体内脂肪增加并聚集于腹部,而且年纪越大影响越明显。“啤酒肚”属于腹部肥胖,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腹部肥胖很可能成为影响健康最危险的杀手之一。

  肥胖症的危害

  肥胖不仅影响人体的外观形象,同时也会对身体内部造成危害,诱发重大疾病。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国肥胖人数已突破7000万,在这惊人的数字中,很多年幼的宝宝也不幸位列其中。但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年幼宝宝的父母却并未意识到肥胖所带来的隐患。

  1、肥胖伴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

  肥胖可导致糖代谢异常并发生胰岛素抵抗,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中70%~80%的人在患病之前已有肥胖症。

  2、肥胖伴高脂血症

  肥胖常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等,并成为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肥胖者的脂肪分布,尤其内脏型肥胖与上述合并症明显相关。

  3、肥胖伴高血压

  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子,高血压可致肥胖。多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率高,肥胖者循环血浆及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增快;由于持续性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钠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高血压,进而引起末梢血管阻力增加而发生高血压性心脏肥大。

  

  4、肥胖伴心脏肥大及缺血性心脏病

  肥胖常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以及糖耐量异常等疾病同时并存,而这些疾病又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肥胖者中,左心室舒张末压异常增加,有时会导致心脏肥大,心脏肥大产生的心肌缺血常加剧舒张功能障碍。

  5、肥胖伴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肥胖者发生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可能性是非肥胖者的3倍,成年肥胖男性约50%以上有可能发生OSAS。

  肥胖症有如此多的危害,且严重影响个人形象,因此,减肥成了当今社会许多男女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市场上各种减肥茶、减肥药、减肥餐等泛滥充斥,也引发了广大想减肥朋友的狂热追捧,然而这种方式并非健康正确的方式,不但不能达到理效果还会给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因此,选择正确途径进行治疗才是关键。

  除了上述危害,我们还要说说男性中比较常见的腹部肥胖,腹部肥胖是加速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证明有15种以上导致死亡的疾病与腹部肥胖有直接关系,其中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栓塞、乳腺癌、肝肾衰竭等。此前,有研究表明,挺着“啤酒肚”的男性得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男性的8倍;得冠心病的概率是常人的5倍;得糖尿病的概率是常人的7倍;脑溢血和脑梗塞等疾病,在“啤酒肚”男性中也很常见。

  肥胖症的治疗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主要是让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注意早睡早起,少吃甜食及热量较高的食物,记住减肥四忌:“汤、糖、躺、烫”,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同时每天进行适量运动,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其家人清楚的知道肥胖的危害性,让其持久的坚持下去,凡事贵在坚持,切勿半途而废,要有战胜肥胖症的决心。但是提醒大家,为了减肥每日三餐不进食是绝对不可取的,尤其早上,无论如何都要健康饮食。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肥胖症病位以脾为主,次及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肥胖症者除了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软,皮下脂肪臃垂,活动气短,容易疲劳等共同表现外,还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故中医治疗方法也较多。但治病必求其本,抓住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疗以健脾化痰,利湿通腑为总则。具体归纳以下治疗方法:

  (一)化湿法 用于脾虚湿阻型,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宇憋塞为主要表现者。代表性中药(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或(泽泻、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二)祛痰法 即祛痰化湿法,主要用于常有头重若裹,痰浊阻遏,胸阳不展,胸满痞塞者。按照肥人多痰的理论,化痰湿是肥胖症的一个主要的治疗原则,常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中药有(半夏、桔红、茯苓、甘草)或(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生姜、甘草)。

  (三)利水法 用于脾虚湿阻型,以面浮跗肿,或尿少浮肿,腹胀便溏为主要表现者。代表方剂是五皮饮(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和导水茯苓汤(赤苓、麦门冬、泽泻、白术、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灯草)。

  (四)通腑法 肥胖患者平素嗜好烟、酒,大便干燥,或习惯性便秘,瘀浊积蓄,腑气不畅而伴有腹胀、胸闷、憋气者。代表中药用(大黄、芒硝、甘草、防风)。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以通腑化浊,发和五脏。亦有报道,用牵牛子“通瘀消胀,久服令人体轻瘦”。

  (五)疏利法 主要用于肝郁气滞型,肥胖患者症见口苦烦闷,妇女月经不调,经闭或经前乳房胀等。可用疏肝利胆法,代表中药(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或(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甘草)。

  (六)健脾法 常用于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大便溏薄,胃口不好而肥胖者。健脾法是重要法则,其代表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或(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泽泻)。

  (七)消导法 患者兼有饮食自倍,食后胀满,舌苔腻者;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导滞,促进代谢。中药代表有(山楂、神曲、麦芽、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八)温阳法 病久,年龄偏大者,症见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湿盛,脾肾阳虚型者。宜温阳利水,常用中药(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川牛膝、车前子)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九)养阴法 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临床表现为相对阳亢,多见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面部升火,五心烦热,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或微弦。可用中药(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或(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猪脊髓)治疗。

  以上疗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使用,尤其中医疗法需要对患者辨证分析才能给出具体的用法和用量,患者切勿对本宣科,自行服用,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作者简介:

  

  

  吴义春医生北京 北京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