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春

文章105 阅读量1890196

简介:主治医师、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科

熬夜等于自杀!这个时间段睡觉易发生死亡

6 20912 1年前

  撰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吴义春医学博士

  微信公众号:健康春旅(Tcm_wyc)

  近日,一则“著名导演李安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消息,流传网络,引得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消息称:“62岁的导演李安因忙于拍片,过去就曾传出有眼疾、脊椎受伤等问题,去年他宣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也透露压力大导致频掉发且严重失眠,最近则曝出他低调回台湾就医,疑似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状严重的话恐在睡梦中猝死。”

  

  近年来,因失眠熬夜等问题诱发的死亡事件屡见不鲜。每天我们都能在新闻上看到因压力、睡眠不足导致死亡的案例。这些人中有快递员、企业白领或高层、警察、记者、司机等。然而,在时下熬夜成为一种常态的大坏境下,这些新闻并未让那些失眠或熬夜的人引以为戒,而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挥霍着自己的睡眠时间和健康。日前,《2017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出炉,结果显示,“睡个好觉”成为青年人奢望。从医学角度讲,每个年龄段都有标准的睡眠时间,无论实际的睡眠时间高于标准时间或少于标准时间,对身体都不会太好。有机构研究发现,睡眠不到7小时的男性,比睡眠保持在7至8小时的男性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26%,女性高出21%。睡眠超过8小时的男性,比睡眠保持在7至8小时的男性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24%,女性高出17%。

  不同的年龄段标准睡眠时间:

  新生儿:20-22小时

  13-18岁:9小时

  成年人:7-8小时

  60-70岁:5.5-7小时

  之于上述标准,许多朋友都对于睡觉都存在一个重大误区:不管晚上几点睡,只要睡够7-8个小时就能把睡眠补回来。对于这点必须提醒大家,夜晚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人体器官在完成排毒工作,只有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这项工作才能完成。

  夜晚身体器官排毒时间

  21:00—23:00 淋巴排毒/心脏排毒时间

  23:00—1:00 肾脏排毒时间

  凌晨1:00—3:00肝脏/胆排毒

  凌晨3:00—5:00肺排毒

  凌晨4:00—5:00骨髓造血

  凌晨5∶00-7∶00大肠排毒

  所以,晚睡错失的不是睡眠时间,而是排毒时间,如果长期熬夜不睡,那么身体各个器官不能完成排毒,长此以往会造成各项器官负担,从而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

  

  睡眠不足的危害

  1.导致猝死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者的血压、心率调节会呈现高负荷态势,血管收缩调节也会出现异常。这都会使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更易出现,最终导致心源性的猝死。

  2.死亡风险增高

  近十年的多项研究都表明,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或更短的人比6~7小时睡眠时间的死亡风险高近2倍。

  3.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一篇汇总了 34 项研究,包含200 万人数据的论文表明,工作中涉及轮夜班的熬夜人群中,中风的风险增加5%,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23%。

  4.增加糖尿病风险

  睡眠太少会增加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风险,熬夜会降低胰岛素敏感,增加糖尿病危险。

  5.肿瘤风险增高

  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起免疫监视作用,正常的免疫系统能将绝大部分异常癌细胞及时清除,免疫监视作用削弱会使患肿瘤的风险增加。

  6.熬夜与焦虑恶性循环

  很多人熬夜是因为压力和焦虑,而同时,熬夜也会让人产生焦虑。一项涉及 1 万多个对象的研究发现,熬夜者出现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 5 倍之多。

  

  7.内分泌紊乱

  长时间熬夜易引起人体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皮肤干燥、弹性差、缺乏光泽,长痘等一系列症状。女性长期熬夜还会导致月经不调。

  8.认知功能受损

  一年中超过50天断续熬夜会导致人的记忆力、反应速度、总体的认知能力明显下降。即使恢复长期正常作息,认知功能恢复时间也至少需要 5 年。

  9.影响生育能力

  2013年《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熬夜会导致精子浓度降低29%。

  芬兰研究者对2.1万名成年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也发现,研究期间,睡眠经常少于7小时或超过8小时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一研究结果证明,睡眠习惯与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统计显示,目前睡眠不足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个是熬夜,属于主动型;另一个是失眠,属于被动型。熬夜的朋友当他意识到睡眠不足的危害时,是可以刻意的去调整作息习惯的。但失眠却是许多朋友难以克服的睡眠障碍,不是不想睡,而是睡不着。

  失眠是当今社会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临床上每天都能遇到前来调理睡眠质量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基本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恢复正常睡眠。中医认为:”失眠主要是内伤或者外感导致的脏腑功能紊乱,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产生的。起病后若不重视,日后可日渐加重。”

  入春以来,经常收到患者咨询:“为什么最近总是失眠,尤其是凌晨4、5点钟会突然醒了,然后久久不能入睡?”这种情况从中医角度讲是由于春天木气升发,化火扰神;或脏腑阴分亏虚,失于滋养,导致虚热内生,也就是临床常见的阴虚火旺,使人出现失眠、烦躁、发脾气等症状。中医临床上对于不同原因引发的睡眠障碍,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但都可以通过调理得到有效改善,建议患者尽量减少服用安眠药或其他安神补脑类西药,长期服用使身体产生耐药性,导致病情加重,难以控制。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的诱因导致失眠的治疗方法。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肝郁化火。

  【证候】包括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分析】本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肝火偏旺,则易噪易怒。火热上扰,故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均为热象。

  【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肝经湿热;当归、生地养血和肝;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可加朱获神、龙骨、牡蛎以镇心安神,如胸闷肋胀,善大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开郁。

  二、痰热内扰。

  【证候】包括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分析】本证多因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因宿食痰湿雍遏于中,故而胸闷。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痰食停滞则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证见恶食,嗳气,或呕恶。苔腻而黄,脉滑数,均为痰热,宿食内停之证。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黄连、山栀主之。方用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理气化痰,和胃降逆;黄连、山栀清心降火;茯苓宁心安神。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失眠的中医疗法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变化都必须以病因和症状为出发点,从根本上对失眠进行调理和治疗,达到理想效果。失眠症状需要调理的朋友,可在专业中医师诊断后,进行对症治疗。

  

  睡眠障碍的预防和护理

  一、合理饮食

  失眠的发生与饮食因素关系十分密切。失眠患者应纠正不良饮食嗜好,少食辛辣、煎炸、肥甘厚味和酒类等食品,避免饥饱无度。尤其老人与小儿,应避免过饱。

  此外,一些食品如薏苡仁、蜂蜜、柏子仁、莲子、桂圆、大枣等具有良好的养心安神作用,宜经常食用。

  二、起居有常

  失眠患者多因工作或环境的关系,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规律,甚至不能保障良好熟悉的睡眠环境,久而久之因生活规律紊乱而造成失眠。因此患者可以进行以下行为治疗:

  1)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卧室光线、温度适宜。

  2)刺激控制:只在有睡意时上床,不在床上读书看电视等,辗转不能入睡时应起床,无论多迟睡,次日晨准时起床。

  3)睡眠约束: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当睡眠效率较低时,应减少 15~20 分钟卧床时间。

  4)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训练、沉思、瑜伽、气功等。适度的运动对于改善失眠很有帮助,缺乏运动可使脏腑功能低下,从而诱发失眠。

  不管是主动的熬夜也好,被动失眠也罢,这两种不良的作息习惯都会给人体造成巨大伤害,这两种行为也是许多重大疾病的源头和诱因,因此,朋友们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重视起来,人一辈子一定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床上度过,这是自然规律,违法自然规律,必定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而且要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不知您是否承担的起?

  作者简介:

  

  咨询预约:

  咨询方式:爱问医生

  出诊地点:北京普康中医医院

  出诊时间:每周六上午[提前2天,电话预约制]

  预约电话:84128685,15001306323(医助电话,提前1-2天预约)

  更多健康科普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春旅”。

  注:以上文章为本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吴义春医生北京 北京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