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春

文章105 阅读量1880188

简介:主治医师、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科

多事之秋 | 秋燥便秘高发,如何有效防治?

12588 1年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吴义春医学博士

  微信公众号:健康春旅(Tcm_wyc)

  更多健康问题欢迎您进入爱问医生、健康春旅等平台咨询。

  进入秋季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加大,由于空气湿度降低,天气干燥,人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而且肠胃功能相对变弱,肠道也会因受燥气损伤而变得干涩,许多便秘患者的病情开始加重,而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秋季感到大便干结难解。因此,对于便秘患者来讲,如今可谓是“多事之秋”。

  

  便秘对患者的危害程度想必只有经历的人才能切身体会,那么,为什么秋季容易发生便秘呢?

  秋季容易便秘的原因

    (1) 空气干燥

    由于空气干燥,加上许多朋友不能及时补充体内水分,不知不觉间大肠内的湿润度就不够了,由于水分不足粪便就会变硬难以排出。

    (2) 天气变冷

    在中医上认为,寒气是导致便秘的原因,身体寒气过重,血液循环就会不畅通,结果大肠的功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3) 暴饮暴食

  在秋季有很多美味的食材,如果暴饮暴食的话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这样就容易拉肚子或者便秘,大便也会变得很不规律。

  

  (4)没有定时排便

  许多朋友由于忙碌或其他事耽误,即使有了便意,也会忍耐。当你抑制了这一阵的便意后,再想排便就很困难了。久而久之,你的肠道就失去了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大便在肠内停留过久就会变得又干又硬。

  (5)饮食过于精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吃得也越来越丰盛。餐桌上,鸡鸭鱼肉变多了,谷类食物减少了,主食也多以精米白面为主。过于精细的食物会导致我们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减少,这样就会使肠道蠕动缓慢,造成排便不畅。

  根据临床发现,便秘常表现为以下症状:如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由于便秘较为普遍,且症状轻重不一,许多朋友不去重视,认为便秘不是病,无需治疗,但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便秘危害非常大。

  

  秋季便秘的危害

  ①、危害皮肤:便秘患者由于粪块长时间滞留肠道,异常发酵,腐败后可产生大量有害的毒素,易生痤疮、面部色素沉着、皮疹等。

  ②、导致肥胖:毒素导致大肠水肿,下半身血液循环减慢,易形成梨形身材及胖肚子。

  ③、产生体臭:毒素的聚集可引起口臭和体臭。

  ④、饮食无味:便秘可使腹部胀满,产生恶心、厌食、食而无味。

  ⑤、神经衰弱:便秘病人可有烦燥不安、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状。

  

  ⑥、引发痛经:慢性便秘病人由于长期盆腔肌肉刺激,常可引发痛经。

  ⑦、并发疾病:便秘病人可并发肛肠病,如痔疮、肛裂、直肠脱垂和结肠憩室。此外,还易患荨麻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及胆结石症,头痛以及肩凝症等许多病。

  ⑧、诱发癌症:便秘病人的有害毒素持续刺激肠粘膜,易导致大肠癌,此外尚可诱发乳腺癌。

  ⑨、造成猝死: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严重便秘的肛门怒挣可使血压急剧上升,造成中风甚至猝死。

  ⑩、影响性生活。

  便秘使得排便过于用力,造成直肠肌肉疲劳,肛门肌肉过度收缩,使得盆腔底部充血,从而导致性欲减退、性生活没有高潮等。

  

  便秘将高热量毒素反作用于人体,会诱发多种病症,因此,防治便秘不容忽视!

  便秘的治疗

  中医对于便秘的认识,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实证便秘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不畅,口干口臭,腹胀或痛,烦躁易怒,怕冷易汗,舌红苔薄,脉弦。治拟清热润肠通便。虚证便秘临床表现为大便困难,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便后乏力,四肢怕冷,头晕目眩,小腹喜热怕冷,面色无华,胸闷心慌,舌淡苔薄,脉细。根据中医的理论,便秘应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辨证分型论治。

  (1)实热便秘

  ①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0g后下,厚朴12g,枳实15g,元明粉9g冲入。水煎服。

  功效:峻下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腑实、便结不通、腹痛拒按、脘腹痞满、烦热口苦、咽干溲赤、热结旁流、舌红苔黄燥起刺、脉弦滑者。

  ②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10g后下,元明粉10g冲入,甘草6g。水煎服。

  功效:缓下清热通便。

  主治:胃热肠燥、便秘腹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者。

  

  (2)虚寒便秘

  方药: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9g后下,附子9g,细辛3g。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下通便。

  主治:阳虚之体,因寒结于里而便秘,见腹痛脘胀、喜温畏寒、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者。

  (3)肠燥便秘

  ①麻仁丸(脾约麻仁丸)

  组成:麻子仁、大黄各500g,白芍、枳实、厚朴、杏仁各250g。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服,9g/次,1-2次/日。

  功效:润肠通便、行气泻热。

  主治:胃热肠燥、津液亏虚、便于难行,口苦咽干、腹胀心烦、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弦者。

  ②五仁丸

  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陈皮,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服,9g/次,1-2次/日。

  功效:润肠通便、生津滑肠。

  主治:津亏液少,肠燥便结、排便艰难、食少纳呆、口干咽燥、舌淡苔薄津少、脉细者。

  (4)虚邪实便秘

  方药:增液承气汤

  组成:玄参30g,麦冬、生地各25g,大黄9g后下、元明粉5g冲入。

  功效:滋阴生津、泄热通便。

  主治:热病伤阴耗液,燥屎不利、热结阴亏,便秘痔血、发热口干,烦燥头晕,腹胀便难,舌红苔黄、脉细数者。

  

  (5)虚津亏便秘

  ①气虚便秘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组成:黄芪12g,党参12g,升麻10g,当归10g,陈皮8g,白术12g,甘草5g,柴胡8g,麻子仁8g,松子仁8g水煎服。

  功效:益气润肠通便。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大肠失濡,便燥难行、头目昏花,气短纳少,肢冷神疲,

  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②血虚便秘

  方药:四物汤加味。

  组成:当归10g,熟地12g,川芎10g,白药12g,松子仁8g,麻子仁8g,肉苁蓉10g,黄芩6g水煎服。

  功效:补血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生热,精枯少津,大肠失濡,便燥难行,面色萎黄,眼目昏花,夜寐不安,心烦乏力,食少纳呆,口干咽燥、舌淡苔白,脉细数者。

   ③阴虚便秘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增液汤。

   组成:生地12g,山药12g,山萸肉10g,茯苓10—g,泽泻10g,玄参12g,麦冬10g,丹皮8g。

   功效:滋阴润肠通便。

   主治:阴虚内热,津枯肠燥,便难溲赤、五心烦热,咽干少气,颧红潮热,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④阳虚便秘

   方药:八味地黄丸加味。

   组成:熟附子8g,熟地12g,肉桂8g,泽泻10g,山萸肉12g,丹皮10g,肉苁蓉12g,核桃仁10g,麻子仁8g。

   主治: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形寒肢冷,运化无力,神疲气短,腹痛便结,腹胀纳呆,舌胖齿印无苔,脉沉弱者。

  

  无论临床病因为寒、热、虚、实,阴、阳、气、血何型便秘,审因论治,辨证选方,随证加减。同时医嘱患者,调饮食,适寒热,畅情志,慎起居,方可药到病除。

  便秘预防和护理

  1、调整饮食结构

  主食不要太精过细,要注意多吃些粗粮和杂粮。因为粗粮、杂粮消化后残渣多,可以增加对肠道的刺激,利于大便排泄。另外,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等。同时保证充足因饮水,使肠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可利于肠内容物通过。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排便要养成规律,不要拖延。对于还没有良好排便习惯者,建议每天早晨去厕所蹲5分钟左右,经过一段时日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因为结肠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早晨起床后人由平卧转变为起立,结肠会发生直立反射,推动粪便下移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3、慎服导致便秘的药物

  调查发现,治疗消化系统药:枸橼酸铋钾等铋剂等;降糖药:格列齐特;神经系统药:帕罗西汀、左旋多巴等。心血管系统药:普罗帕酮等他汀类调脂药;泻药、补钙、补铁类药物也可引起便秘。

  4、积极锻炼身体

  散步、跑步、深呼吸、练气功、打太极拳、转腰抬腿以及体力劳动等,可使胃肠活动加强,食欲增加,膈肌、腹肌、肛门肌得到锻炼,提高排便动力,预防便秘。腹部按摩也可预防便秘,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对向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圈。

  作者简介

  

  咨询预约:

  咨询方式:爱问医生

  出诊地点:北京普康中医医院

  出诊时间:每周六上午[提前2天,电话预约制]

  预约电话:84128685,15001306323(医助电话,提前1-2天预约)

  更多健康科普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康春旅”。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

  

  吴义春医生北京 北京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喜欢我就点我吧!

分享: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 | 医生登录